国企二级全资子公司,有编制吗?
你好,目前国企已经去行政化,正式员工都实行市场化管理,签订劳动合同,不再是所谓的“铁饭碗”,没有所谓的“编制”。
首先,介绍一下编制的有关概念。
根据最新的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中才有编制,其中,党政机关和人大、政协、监察、审判、检察等机关使用行政编制,各类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
至于具体的编制种类和编制数量,要由各级编委、编办进行核定。
而国企虽然由各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属于半个体制内单位,但终归是市场化运作,按照劳动法进行管理,不存在所谓的编制。
当然,由于国企的特殊性,正式员工也有名额限制,要登记在册、报国资委等部门备案,因此,国企的正式员工也叫在册员工。
不过,这终究不是“编制”管理,而是“员额”管理。
就算是国企的领导班子,同样没有编制,哪怕之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只要人事关系调入国企,就自动失去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
然后,介绍一下国企工作的稳定性。
正常而言,正式员工在国企工作满10年后,就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不违纪违法,一般没有辞退的风险。
因此,国企正式员工的工作稳定性也是非常高的,较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遑多让。
值得注意的是,国企总公司的稳定性要高于二级子公司。
毕竟,某些子公司因为经营需要,会合并、注销,人员就会面临分流的状况,未来存在一定的变数。
最后,介绍一下国企员工的身份问题。
目前,我国的国企从上到下主要分为央企、省属国企、市属国企、县属国企四个层级。
虽然目前的国企去行政化了,没有所谓的级别,但是,国企的负责人因为干部管理权限的需要,个人会比照一定的级别。
例如,县属国企的正职对应正科职干部,副职对应副科职干部,都由县委进行管理;市属国企的正职对应正处职干部,副职对应副处职干部,都由市委进行管理。
同时,国企的负责人也能与党政机关互相交流,县属国企的副职可以调到县直机关担任副局长,市直机关的局长也可以调到市属国企担任正职。
除了国企的班子成员外,部分二级子公司的负责人也有相应的级别,属于干部身份。
不过,一般都要求是处级以上,常见的包括以下3类:1、央企总部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下设处室的负责人;2、央企二级子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工作部门的负责人;3、省属国企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二级子公司的负责人。
对于这些人员,比照处级以上干部,可以认为是铁饭碗,可以视同拥有编制。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