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曾说89年的1000万相当于现在十个亿还多,是否属实?这样的话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2022-09-17
171 阅读

基本属实。

王健林的意思是,在1989年的拥有千万的富翁,相当于现在的十亿级别的富豪。

也就是他们之间占社会财富的比值比较接近。

这个计算很简单,1990年我国的M2是15293亿元,2007年我国的M2是167.68万亿元。

那么167.68/1.53=109(倍)。

这么一计算,1989年的1000万,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11亿元。

王健林的话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如果计算通货膨胀的话,如果简单粗暴的算,也可以这么计算。

也就是通货膨胀是1990年我们国家的GDP是1.89万亿元;2017年中国GDP是82.71万亿元。

在这期间,我们的经济增长82.71/1.89=43.76(倍)。

货币增长意味着社会财富的稀释;而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

稀释部分与增加部分相比较,就是实际的通货膨胀。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从1989年到2017年实际的通货膨胀应该是,超发的货币除以1990年的GDP,那么就应该是:(167.68-82.71)/1.89=44(倍).也就是从1989年到2017年,实际通货膨胀了44倍。

因为这些都是超发的货币,跟经济增长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个数据应该与我们生活日用品上,可以初步了解。

比如1990年大米价格大概是2毛钱,现在大米是4元钱,涨幅是20倍左右。

那时候猪肉价格大概是6毛钱一斤,现在大致是18元/斤。

涨幅是30倍左右。

鸡蛋一个是5分钱,现在鸡蛋一个是1元钱(土鸡蛋会贵一些,有的一个2元钱也有)。

涨幅是20倍左右。

这样计算好像通货膨胀没有达到44倍那么高。

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吸金利器”,那就是房地产。

1990年1万元可以在二线城市里买一套房子。

在农村可以盖一栋三层小别墅(工钱很省,乡亲帮忙),现在1万元不够买一平方米,不够装修一个卫生间。

也就是超发的货币,都被房地产吸收了。

换句话说,因为房地产吸纳力大量的超发货币,所以我们的日常消费物价涨幅没有达到44倍这样的幅度。

所以从特别的角度来说,穷人应该要感谢有钱人大量买房子,不买房子,现在一个月5000元工资,可能你吃不起大米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