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过了35岁后跨界转型成功的都有谁?

2022-09-24
6 阅读

说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他是字节跳动的前程序员,28岁从字节宣布退休,旅居日本,创立了自己的温泉旅行品牌,并想在此后几十年专注经营这份自己热爱的事业。

他的名字叫郭宇,去年他宣布这件事时,让很多还在熬夜加班,为自己日渐稀疏的头发而担忧的互联网人羡慕不已。

郭宇宣布28岁从字节退休说说他的履历吧——高中毕业后的暑假,因为要为自己创办的高中社团搭建网站,而第一次接触编程。

大学时期,在暨南大学学的是政治和行政专业,但为了打发漫长无聊的大学生活,开始在宿舍自学代码。

大三时拿到了支付宝的offer,从2011年到2013年,在支付宝实习工作了3年。

2013年到2014年,自己所在的创业公司被字节收购,自己也进入了字节工作。

进入字节后,因为有大厂工作经验,拿到了期权。

2014年到2020年,随着字节一轮轮的融资,估值涨了成百上千倍,他手中的期权价值也翻了几百倍。

2020年,他宣布从字节退休时,手里握有的期权应该已经价值过亿,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

郭宇 来源:新闻图片看了这份履历后,各位熬秃了头的互联网人是什么感受?

在我看来,所谓跨界转型成功的前提,是你已经在当前领域取得了成功。

如果只是在互联网行业没有了晋升空间,混不下去了,想要另谋出路,那不能叫跨界转型,只能叫生活所迫。

互联网行业看似高薪,其实很残酷,能华丽转型的是少数,大部分人到中年后,虽然竞争力下降,但也不得不继续在这个行业里谋生存。

很多互联网人在35岁左右都要再经历一场大考,这场考试的重要程度不亚于17、8岁时的高考,如果在这场考试中不能顺利晋级,那么医疗、住房、父母养老、后代教育等可能都会降级。

2019互联网裁员一览这是互联网人很现实的处境,我身边的一个40岁的老哥,名校毕业的码农,之前已经有半年多没正经工作了,不是不想,而是合适的机会确实不多。

之前和他聊过是如何应对的,他总结了三点:第一,学会和不怎么靠谱的创业公司共存,不要像年轻时那样挑肥拣瘦的,先保证自己有暂时的资金流;第二,用业余时间发展些副业,不求多么成功的转型,但至少能有多渠道的收入来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主动降低生活期望值,因为一个事实就是,随着岁数的增加,互联网人保持生活质量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虽然我还没到那个年龄,但他说的话还挺警醒我的。

这世界遵循“二八法则”,能成功跨界转型的互联网人少之又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尽早为可能到来的职业瓶颈做好准备,才是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