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家鹦鹉总是拔自己的尾巴毛

2023-05-28
98 阅读

首先,鹦鹉受到主人的冷落,发生情绪变化,得不到及时安慰,就会疯狂拔自己的羽毛,这时候主人要关心它和它玩,让它恢复。

其次,皮肤病是鹦鹉常得的疾病,不注重就会感染,浑身难受发痒,它就会拔毛,要尽快给它用药,缓解皮肤病。

?

最后,发情,动物都有发情期,鹦鹉也不例外,发情让它变得烦躁不安,暴躁的情绪导致它拔自己的毛。


为什么我家鹦鹉总是吧,自己尾巴上的毛呢,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你家的鹦鹉布,非常讨厌她自己微博上的,他认为他的尾巴长得不好看,所以说他就老怕自己喂不上的猫,他也许看了你们平时屁股上没有长毛,然后自己想学你们吧,他把你们和他当成一家人了,心里想着你,你们为什么尾巴上不长毛呢,那他也可以不长毛,所以他就想拔掉毛。


鹦鹉有张很厉害的嘴,可以把什么都啃烂。你能把不想让它破坏的东西放得远远的,但有时候,它却啃起自己的羽毛,象秋风扫落叶一样,令你大吃一惊。毁损羽毛的情况在家养的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被称为“啄羽”,但在有些鹦鹉中表现得最极端,它们的嘴不仅仅是啄,简直象是一台割草机在工作。为了跟很多文献资料的表述保持一致,在这儿依然使用“啄羽”一词。

有许多因素影响着鸟的啄羽行为,我相信大部分都是生理或病理性的,如生病、受伤、营养不良等,然而对于鹦鹉这样具有相当智力水平的种类来讲,有时侯情绪因素也起着作用。伴侣鹦鹉中出现的啄羽大多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问题的解决也比较困难,成为伴侣鹦鹉主人时常会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生理和病理性啄羽比较容易找到原因。在整理羽毛时,鹦鹉会很自然地把那些粘连、结块的羽毛清除掉,它们通常是将这部分羽毛嚼烂,当羽毛被粘稠的食物或拉稀的粪便沾染时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鹦鹉遇到过于陈旧、破碎的羽毛也会干脆将其拔掉,但一般不会损坏周围完好的羽毛,此类情况多见与换羽期或翅膀飞羽被修剪得参差不齐时。

在鹦鹉出于清洁、整理羽毛的目的在啄拔羽毛时,主人不必给予太多的关注,如果鹦鹉看到你因为它啄羽而关注它时就会变得兴奋,以后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即使没有坏羽毛,鹦鹉也会拔羽毛。

鹦鹉的成长期很长,幼鸟要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相当长一段时期,假如幼鸟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长大的,但却没有得到父母般的照顾,它们就会有严重的不安全感,有时甚至成为影响今后很长时间内行为的消极因素;有的幼鸟在来到陌生的新家后没有得到新主人细致的照顾(有时是因为主人错误地认为鹦鹉已经独立,无需特别呵护),使鸟产生被遗弃的焦虑和失落感;有时侯鹦鹉需要我们的帮助或希望跟我们沟通,但经常得不到我们的及时回应,就好象失群的孤鸟找不到同伴一样。如果在野外出现上述的缺乏父母保护、被遗弃和失群的情况,鹦鹉多半不能成活,所以在这样处境下的鹦鹉会本能地失去安全感,精神压力随时间推移而积聚,到了一定程度后或者在某些因素诱导下,就会试图用某些它能够采取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最方便的方式当然是啄拔身上的羽毛。

伴侣鹦鹉主人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帮助鹦鹉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能够非常有效地防止鹦鹉的情绪性啄羽,对改善已存在的啄羽行为也有益。很多情况下,受到关怀(不是那种太热切的关注)的鹦鹉会主动改掉恶习。对于已经养成习惯的鸟,我们可以通过用其它物件转移它的注意力以及借助器械的方法来帮助鹦鹉长出新羽毛。最常见的防啄羽器械是“伊莉莎白圈”,那是一种戴在鹦鹉颈部的圆圈,限制鹦鹉的嘴触及身上的羽毛,但不影响它的进食。

患有外寄生虫病和皮肤病的鹦鹉也会烦躁地损伤自己的羽毛,通过对鹦鹉身体的仔细检查可以发现症状。注意鹦鹉生活环境的卫生,定期给鹦鹉洗澡可以避免此类啄羽行为的出现。

还需指出的是,有些情况下出现的羽毛脱落现象并不是由鹦鹉本身啄拔(主动性脱羽)造成的,而是由于受到别的动物扑咬后受伤,营养不良,重金属中毒,周期性换羽等等非自主因素影响造成的(被动性脱羽)。要区分主动性脱羽和被动性脱羽并不难:主动啄拔的羽毛主要集中在鸟嘴能够得着的部位,而鸟嘴够不着的部位如头部和颈部的背面羽毛经常是完好无损的,被动性脱落的羽毛则不分区域,全身各处都可能出现;被啄拔后的羽毛主要是外层较硬的廓羽受损,内层较软的浅色绒羽则残留在身体上,非啄拔性脱羽则可能连绒羽也脱落。

客观地说,有些鹦鹉啄拔羽毛虽然有损其形象,但不算特别严重的问题。对于有些生性敏感的鹦鹉种类如灰鹦鹉来讲,即使是看上去身体和情绪都比较健康,有时也会下意识地啄拔羽毛,它们只是容易紧张而已,就象我们中有些人紧张时会咬指甲那样,谈不上是行为问题。


掉个一两根很正常,鸟的羽毛时间长了就会换新的,尾羽和飞羽换的比较慢,但是也要换的,长了一段时间的羽毛毛管会变成空心,很容易脱落。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