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建筑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场馆设计和建设中如何体现低碳?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的概念源于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我们能直观的看到的机动车、工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建筑的隐藏式排放往往被忽略了,这部分排放远高于机动车和工厂排放,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平米房屋的建成,约释放0.8吨的二氧化碳,发展低碳甚至零碳建筑,刻不容缓!
低碳建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低碳材料,二是低碳建筑技术。
1、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选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且优先采用可再循环利用的材料,并提高使用率;优先选用高性能、高强度材料;严禁采用禁止使用、限制使用以及淘汰的材料;禁止采用高能耗、污染超标的材料。
2、低碳建设技术包括:外墙、门窗、屋顶节能技术,如符合保温墙体,中空保温玻璃,屋顶绿化等技术;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系统等减少能耗的技术措施;以及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太阳能热水,光电外墙面板等。
低碳建筑实例是位于上海宝山工业园区的印象钢谷。墙面采用素混凝土,节省面砖、外墙面装饰;主要建筑材料也可循环利用的钢材,并且能就地取材;大面积采用玻璃,增加采光,节省能源;采用半地下车库,减少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
另一个实例就是北京电视台高楼,所有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太阳能和日光利用技术,甚至电梯节能、地辐射玻璃、能蓄热又能散热的天窗,可谓达到了目前建筑行业对低碳建筑要求的最佳状态!
尽管如此,只有国外少数的设计公司在系统研究低碳建筑,从经济角度来说,增加建筑成本,这是所有业主不能接受的,但是减排效果是很明显的,低碳建筑不是单个部门就能实现的,需要所有部门共同努力!
零碳建筑十大措施?
1.建立并实施雄心勃勃的建筑能源法规
2.使用全流程一体化设计
3推进深层能源改造
4.对公共建筑进行脱碳
5.促进行为改变来推动能源效率提升
6.加强能源效率融资
7.建立完善、易获取的碳足迹数据信息库
8.制定鼓励使用低碳足迹材料的公共采购政策
9.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整合到城市规划、建筑和施工中
10.为建筑环境制定综合韧性战略和计划
中国如何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2020年,中国向世界做出承诺,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也意味着中国开启了低碳发展的新征程。下一步中国应如何推动低碳发展?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苏伟表示,踏上“碳”路新征程,中国需要做好八项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二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是以节能降碳为导向,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五是加快建筑和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六是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七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八是健全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保障体系。
英国对低碳节能建筑的要求?
? ? 在英国政府颁布的《可持续住宅规范》中,完整的描述了零碳定义的关键性要求,摘要如下。
1)居住建筑二氧化碳排放率为零(包含供暖、照明及通风能耗)。
2)根据英格兰和威尔士建筑规程文件——新建住宅中燃料和电力的节约(ADLIA)的方法,计算目标排放率。
3)“使用能耗”(考虑家庭中标准设备和厨房消耗)必须使用所提供的计算表进行计算。同时须按这个能耗大小,安装等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
4)所有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必须设在项目所在地,或者直接接入项目。
5)热损失系数低于0.8 w/(m2·K)。
6)将低能耗照明设备的实际安装比例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联系起来。
7)在总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中没有考虑次级供热系统。
8)在2005版的《标准评估程序》中,机械制冷不包含在内。应在《能量供给规范》(Code Service Provider)中寻找如何囊括它的方法
节能低碳内容?
? 节能低碳是指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来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行为和理念。以下是一些与节能低碳相关的内容:
1. 能源节约:使用高效节能的电器和设备,减少能源的浪费。比如使用LED灯泡、购买能效标识高的电器等。
2. 转向可再生能源: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3. 减少碳排放:选择低碳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同时,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的能源,如燃煤、燃油等。
4. 节约用水:合理使用水资源,如修复漏水、优化灌溉系统、减少浪费等。
5. 废物管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
6. 绿色建筑: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建造节能低碳的建筑物。
7. 生活方式改变: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如减少肉食消费、购买本地食物、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8. 教育宣传:加强对节能低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 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和保护环境,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努力,共同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