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第是什么官(儒林外史周进官职?)

2024-07-08
40 阅读

儒林外史周进官职?

? ? ? ? 周进何许人也?大家一定知道《范进中举》吧,周进就是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周进的考取之路也是一路坎坷,一路艰辛啊!

? ? ?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章节叫“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由此可见周进虽然苦读几十载,年纪在六十岁左右了,没有功名只能当个“老师”,还只是启蒙老师。那么周进是怎样由落魄的童生成为第三甲进士的呢?

? ? ?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录取的名额都很少,致使学子们终其一生为考中而奋斗着)

? ? ? ? 第一级院试也叫童试,由提学官主持,包括县、府、院三个阶段,考试合格后,取得名次的叫生员(也就是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中专学历)

? ? ? ?第二级乡试,三年一次,正榜录取的叫举人。(相当于现在的985、211的本科学历)

? ? ? ? 第三级会试,三年一次,参加考试的必须是举人或者监生,录取后叫贡生。(相当于现在的博士或博士后学历)

? ? ? ? 第四级殿试,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由皇帝主试,或由皇帝委派大臣主考。参加人员必须是贡士,录取后称进士。第一甲录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然后还有第二甲、第三甲等等(相当于现在的院士)

? ? ? 周进在顾老先生家做馆(私塾先生),三年后顾家公子“中(zhòng)了学”,因此小有名气。被薛家集(一个村名)招为乡村学堂的先生。

? ? ?《儒林外史》中对周进的出场是这样描写的:“周进来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duō古代士子官绅穿的长袍便服),那右边袖子 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 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由此可见一位穷教书先生的贫困窘迫的生活。

? ? ? ?周进在薛家集遇到高于他学位的梅玖的奚落,加之村人嫌弃他呆头呆脑,仅仅教了一年,就被辞退。失业的他无奈与姐夫去省城做生意。(在那个年月,商人是被瞧不起的)。据说李白就是因为家世经商,都不准参加科考。

? ? ? ?周进和姐夫金有余 来到省城杂货行住下。闲来无事街上走走,看到工匠在修贡院,周进想进去看看,被看门的阻拦。晚上向姐夫说了此事,姐夫只得用几个小钱给了看门的,一伙人同去看看。

? ? ? ?进了贡院,周进看到一溜号房,号板整齐地摆放,不觉眼里一酸,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众人七手八脚才把他弄醒,他吐出一口稠涎来,随即号啕大哭,直哭得口里吐出鲜血来。

众人不解,姐夫金有余解释说:“列为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 ? ? ?众人听罢,决定拿出银两借给周进,让他纳监进场,如若中了做官,哪里还在乎这点银子。如若不中,就当行善了。周进听罢,叩头致谢。次日,金有余将银子上了藩库(布政使收付银子的库房),讨出库收(收条)来。正值学台来省里录遗(录取考试生员的补考),周进录了个贡监首卷。

? ? ? ?到八月八日进头场,看到自己哭过的号房,不觉精神抖擞,作文一气呵成。待到放榜日,果然中了。众人格外欢喜,一同回到家中,接待各路贺喜的人。平日里从不来往的人,也都带着礼品前来祝贺。

? ? ? ? 一时间,周家宾客盈门,络绎不绝。到了会试时,周进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六部衙门所属各司官职)。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 ? ? ?于是就有了,在范进科考时,“伯乐发现千里马”。周进发现范进也是衣衫褴褛,花白胡须地来参加科考,好似看见当年的自己。范进是第一个交卷的童生,周进得以有足够的时间仔细阅卷,初始感觉晦涩难懂,待到读第三遍才发现“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 ? ? ?周进的成功,自然和他锲而不舍地苦读有很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姐夫金有余及姐夫的朋友们的帮助,才使他由穷困潦倒的境况走上仕途。也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科举考试的弊端。

儒林外史每章主要人物?

1、范进

南海人,进士,官至山东学道。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2、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

儒林外史第53回人物概括

“最喜欢相与官”的张聘娘,她长相娇媚,但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毕竟是青楼女子,有权有势的哪个会真心以对呢?更何况她舅舅给她介绍国公府里徐九公子的姑表兄陈木南是个外强中干的人,第一次见面买的缎匹、衣服之类的进见礼还是还是跟徐九公子借的钱。

聘娘似乎看到了她知府太太的前程,自然很高兴,甚至夜里也做了官太太的梦。但是终是一场虚空。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主要人物?

1、那些作诗的名士们在潘三看来竟是“有名的呆子”,还劝说匡超人要做些有想头的事,从潘三也嘴中看到了所谓“西湖名士”在许多普通人眼里的样子。很多时候自以为很了不起,不知道去了别人眼中会变成什么,要好好反思一下。

2、从潘三的行事说话以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一看就是那种势力比较大的地痞流氓,玩弄权术挣钱,最终把自己弄进了监狱。所以做人还是得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不要以为自己很厉害就不把其他当回事。

3、匡超人跟着潘三混也得了不少好处,其他角度看潘三倒也是位挺仗义的大哥,只可惜这位大哥入狱之时也没有小弟敢出来仗义了吧。人呐,还是得低调一点。

4、匡超人媳妇他爹竟是当年路上捎他一程的郑老爹,缘分这东西还真是有意思。

5、要说还是这位景兰江够朋友,虽说匡超人听了潘三的话不怎么和这些名士来往但并没有阻挡这位朋友的脚步,这不潘三入狱的消息都是他传的。据潘三说景兰江总喜欢跟人借钱,但这么久也并没有发现他有这个行为,反倒觉得他这位朋友热情好客温文儒雅。这传言也不能尽信要想知道旁边的认识什么人得认真处过才知道。

儒林外史第26回内容赏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描写了明代末年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善恶,以及各种人物的命运和遭遇。第26回是其中的一回,讲述了柳世隆劝说程咬金病重前的一段情节。

在第26回中,程咬金生病,濒临死亡。他的好友柳世隆前来探望,并试图劝说程咬金对世事放下,接受命运的安排。柳世隆以“君子不忧不惧”的态度,劝导程咬金不要为功名利禄而纠结,而是应该超脱于世俗的纷扰,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以自然界的变化为例,比喻人生的荣辱得失无法完全掌控,因此应该顺应自然,保持平和的心境。

这段情节在小说中揭示了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强调君子应该具备的坚韧和豁达的品质。同时,它也反映了时局的不安定和人们在动荡时期的命运感受。这种描写在小说中很常见,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第26回通过程咬金和柳世隆的对话,探讨了人生、命运和价值观等主题,呈现了作者吴敬梓的思想和文学风格。这也是《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和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