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以色列总理阿里克沙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政治强人,军事领袖,以色列建国以来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如果前几年三体人真的入侵地球,沙龙可以作为人类的执剑人。
别看他老了满身肥肉,年轻的时候效力以色列军界30年,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开始准备不足被埃及军队突袭,差点亡国灭种。
这个时候沙龙硬是通过伪装,渡过苏伊士运河,突袭埃及后方防空导弹阵地,摧毁了沿途的埃军两座军营和大量炮兵阵地、观察哨所、雷达站、输变电站和大批军用车辆,以色列军队自此彻底掌握制空权,密集轰炸埃及军队,为以色列陆军进一步突入埃及境内逼迫埃及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等到这场战争打完,人们才发现原本差点亡国的以色列居然最终仅仅以2800人伤亡、损失坦克850辆、飞机110架、舰艇1艘的代价,造成阿拉伯国家伤亡8000多人,损失坦克2200辆、飞机450架、舰艇10艘。
这场大逆转的开始,就是沙龙出其不意的伪装渗透。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沙龙悍然入侵黎巴嫩,摧枯拉朽占领了黎巴嫩全境。
为了打击这里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沙龙犯下了人道主义罪行:黎巴嫩长枪党民兵在以军纵容下进入贝鲁特西区的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对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难民进行了大屠杀。
直到这个时候,沙龙还是一名军人。
但等到他步入政坛,他却一反之前的保守派主张,要和巴勒斯坦实现和解,从黎巴嫩的刽子手转型成巴以和平的开拓者——尽管还是使用霹雳手段,强力拆除加沙的犹太人定居点,为此不惜脱离从政后一直从属的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组建新党前进党,必须要把自己的主张推行下去。
他的这一转型,不仅让以色列国内政坛,甚至连巴勒斯坦的他的老对手们也十分惊讶。
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变的:“我们不能永远控制加沙,那里有超过100万名巴勒斯坦人,每过一代人口将增加一倍。
他们住在拥挤不堪的难民营里,感到贫困与绝望,他们在仇恨情绪高涨的温床上,觉得地平线上没有任何希望。
”也就是说,沙龙永远把现实考量放在第一位,为了以色列的生存他可以突入埃及出生入死打得埃及军队丢盔弃甲,可以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难民,也可以激烈地向巴勒斯坦做出让步。
他眼光长远,不计一时的利害,在当今的以色列政坛没有任何人的政治威望和眼光能与他匹敌。
他很适合做人类的执剑人——面对危机的时候沉着冷静找到解决方案,然后不带感情地坚决执行,损害自身短期利益也在所不惜。
随着他的倒下,巴以和平陷入僵局,这是他作为一个以色列政治家的不幸。
本质上以色列的建国就是后殖民时代一次大号武装殖民,逆历史潮流而动,他们想生存只能赢得每一次战争,因为一旦输掉就是亡国灭种。
所幸最初中东的王室和军阀们腐败不堪,政治军事能力低下,不能打败以色列,等到阿拉伯世界新一轮整合结束,以色列方有亡国灭种之虞,沙龙等优秀以色列政治家的百般努力,就更像是过眼云烟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