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一瞬间你认识到人类的科技没有想象中的发达?

2022-09-20
85 阅读

纵向分析人类近现代的科技发展成就可以看出,依赖计算的科学领域(比如信息通讯、智能医疗)普遍发展较快,放在更广阔的历史区间里去看,其增长速度甚至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几何增长的趋势。

(楼上有答主提到癌症,但事实上相对来说目前对攻克癌症的研究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进展飞速的)。

但是,一旦下沉到一些更为传统的领域,就很容易发现变化其实并没有设想的快。

说一个,飞机。

飞机的时速曾在“协和式飞机”(超音速飞机;与协和医院无关,谢谢)时期达到了巅峰,但是随着“协和号”的弃用,也就再也没有过任何进展。

“协和式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商用超音速客机,而所谓超音速客机,即飞行速度比声音传播速度还快的飞机,一般客机从纽约至伦敦要花上7小时,但“协和号”只要3.5小时,等于缩短了一半的时间,而最快的一次纪录连3小时都不到!(如图所示的这一架是由英法合作投入大笔资金打造的飞机,S型前缘细长三角翼是这种飞机的主要特征)“协和式飞机”研制成功之后曾投入商用,并在20世纪将商业运输推向新高峰。

不过因为协和号速度快,机票价格当然也不便宜,例如由纽约飞往伦敦的票价就要至少6980美元 ,因此协和号的乘客多半是政商名流,也给了外界“高贵名气”的形象。

然而,乘载人类新历史的“协和号”却在2003年正式退役。

原因有很多,首当其冲的是“空难”。

2000年7月25日,法航4590号班机空难。

当时,法国航空一架协和式客机在巴黎戴高乐机场起飞时,被跑道上一块金属薄片割破轮胎,轮胎碎片击穿油箱,最终造成客机失事。

这次事件造成机上109人全数罹难,让众人开始对“协和号”的安全性感到怀疑。

此外还有分析称,隔年的“911”事件让全球人心惶恐,不敢搭乘飞机,国际民航业的普遍不景气加剧了原本就高油量、高投资、低营收的“协和号”的生存困境。

然而,即使恐怖袭击事件没有发生,由于IATA((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关于超音速运输机的客运里程成本目标一直没有变过,从而不仅使“协和号”囿于成本降不下来步履维艰,还直接导致波音公司的SonicCruiser(音速巡航者)飞机在21世纪初期一直停留在图纸上。

(部分事故现场图片)最后,负责营运的英国飞机公司及法国航太公司不堪各方面压力打了退堂鼓,决定让这项一代科技结晶在飞行短短27年后画下休止符。

虽然此后历年都有报道声称,超音速甚至超越地球公转速度等多的超级飞机即将“复出”,但是毋庸置疑,航班的飞行时间有增无减的情况,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依然没能得到改善,并且预计还将长久的持续下去。

在晚点的那一瞬间,你会同时惊奇的发现,你的飞机这么多年都没再快过,不是吗?

由此可见,“协和号”的技术没有不可攻克的问题,或者说还有改进空间,其也曾取得过一些应用方面的成功。

但是,当技术为其产生的必然损失付出代价时,如果不坚持、不下大决心,最后也难以继续,这种阻碍甚至比科技本身的阻碍更多一些。

所以,从这个案例中或许我们还能得到一些其他的启示——有时候,人类并不缺乏科技进步的能力,只是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

其中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于,其实科技的进步是很快的,但是通常会有一些政治或商业的原因,阻碍其走向成熟的应用领域。

比如政治因素的影响。

冷战期间人类的军备投入不断升级,航空航天技术因此得到迅猛发展,不得不说加加林的“人类的一大步”也堪称是战时的成就。

然而进入和平年代之后,各国的相关投入相比战时肯定大有缩减之势,从而转向其他更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如果人类愿意在某些领域投入足够多的、持续的资金和人力,就一定会取得可见的进步。

再如经济因素的影响。

一个东西即使技术过关,但是没有市场的话就不会被规模化,而没有规模化意味着制造成本降下不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主导的综合体,普通群众不会为科技进步买单,只会为自己欲求的满足掏钱。

人类每年在如何“吃得更好和穿得更好”方面投入了许许多多的钱、时间和精力,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商业模式,使得个体生活的便利性和丰富性大大增强。

进一步讲,当大量优秀的人才都去服务“氪金玩家”的时候,又怎么会有多余的人才去献身科研呢?

至少在航空航天领域,可以说,和平年代的科技进步其实是很缓慢的,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基本只迸发在“残酷的竞争生态”中。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