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2022-10-08
28 阅读

事在人为。

西周的灭亡并非一人之功,而是世代积累的结果。

几个重要的节点人物值得关注一下:周穆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

先来说说周穆王。

周穆王时期西周国力达到鼎盛,疆域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甘肃,南到江汉流域,国家礼仪制度已然定型。

但是穆王好大喜功,作为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四处征讨、巡游,肆意彰显王朝的武功与实力。

终于在不可一世的骄傲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为后来的西周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这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不听劝谏坚持讨伐西戎。

西戎世代生活在贺兰山地区,逐水草而居,对周王朝也是恭敬有加。

但是穆王为了加强控制,便随便找了一个借口“不按时上供”武力征讨西戎。

杀鸡焉用牛刀。

不按时上供就要动用武力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

况且只是不按时,从没有少过也没有其他僭越之举。

穆王的这一决定引起了西戎的反抗,也引发了周朝内部的担忧:这一仗不管结果如何,周已经输了,如果打不过西戎,周将蒙羞,如果战胜了西戎,也只能落个失德的名声。

在耗费了大量军力物力后,周穆王只得到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戎狄部落从此不再向周进贡,断绝与周的往来。

结仇以后,戎狄部落实力不断增强,经常侵扰西周,成了西周最大的外患,而西周最后也是被戎狄灭掉的。

再来谈谈周夷王。

夷王足下堂是西周礼法崩溃的导火索。

按照周礼,周王接见朝觐的诸侯是不下堂的,而周夷王是靠着诸侯的拥立才从叔叔周孝王手里夺过政权,因此周夷王在诸侯面前很没有自信,破坏了周礼,下堂觐见诸侯。

在政治上也处处掣肘,受制于诸侯。

当周厉王即位,他清楚地看到了父亲的困境,决心有所突破,但却用错了方法。

他施行苛政,简单粗暴地将山林川泽由原先的国人共有霸占为王室专有,触犯了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施行恐怖监控政策,只要有抱怨的人,一经发现立刻处死。

“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典故正是来源于此。

周厉王巩固统治的方法无异于削足适履、饮鸩止渴。

终于引火烧身,被国人暴动赶出了王宫。

周宣王是周厉王的儿子。

因为父亲政治失误,他过早地体会了人间疾苦,即位后曾励精图治有过一番作为,史称“宣王中兴”。

但是和明崇祯帝一样,独木难支。

西周积累的重疾已经不是小手术能解决的了。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土地。

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导致广大的土地都已分封给了诸侯,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

加上西北戎狄的不断侵扰,西周王室无论是在财力物力还是军事政治上都捉襟见肘。

宣王晚年活在巨大的恐惧中。

他听到民间有童谣称“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灭亡周朝”,就下令处死一对卖这两样器具的夫妻。

由此可见,宣王晚年已经被恐惧控制,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了。

到了周幽王,他已经具备了一个亡国君主所应当具备的所有素质。

印象最深的还不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而是他为了让褒姒的儿子继承王位居然想杀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

他完全忘记了太子也是自己的亲身骨肉。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周幽王的内心该有多么的混乱和脆弱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最终太子宜臼的外公也就是申王后的父亲申候联合曾国与西北戎狄大举进攻西周,戎狄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占领了镐京。

很多人说西周灭亡是因为分封制,因为土地政策,我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西周灭亡了,但分封制还在。

而西周灭亡的内因不可忽视。

要看那个伴随着西周灭亡已经不可调和的内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看伴随着西周一起消亡的是什么?

我觉得是一种精神,是从文王开始,历经武王、周公等发扬的破除神权至上、敬德保民的敬畏之心。

从穆王开始这份初心就开始动摇了,他肆意彰显武功的同时站在了德与民的对立面。

到了夷王,敬德保民改成了敬诸侯,到了宣王,因为害怕失去权利滥杀无辜,最后到了幽王连亲生骨肉都可以残杀了。

他们早已忘记了王朝成立之初的愿景,忘记了天下人,在家族的盛衰中迷失了自己。

福祸相依、高下相随,太平盛世并不比战争年代就容易生活,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

西周的故事提醒世人,远离了本心,无论外在曾经拥有金山还是银山,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