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2022-10-09
29 阅读

孔子述而不作的三大原因:悖祖而怍,懒而废类,因私偏科。

一,悖祖而怍孔子自诩好古。

但对古代祖宗的好思想好作风一点也没继承下来。

比如说,祖述尧舜。

自古就有谏鼓谤木的美谈,说的是,尧于庭堂之上设鼓招谏,请老百姓击鼓进谏;舜于大道口立木牌,邀请过往民众在木牌上书写讽喻自己的短文。

这样的民主作风他从来都不学不讲。

还有殷朝的革命进取精神和重民政治,他也是从来不学不讲的。

甚至连其本朝的圣君文王以小人百姓为本,替小人百姓代言;周公开天辟地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相小人),这些光辉榜样都不学不讲。

反而学那些不利于人民,不利于发展的东西。

如:舜的愚孝,前朝残存等级偏见,腐朽礼教等等。

说实在的,他心里也有愧。

不敢把自己的悖祖言论写出来,怕后来人骂他。

二,懒而废类孔子说他是有教无类。

啥叫有教无类?

华夏古代教育是有类有型的。

四大类: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三大型:操缦(桑麻纺织及体育知识),博依(音韵声律作诗咏词),杂服(人际交往礼仪礼节)。

孔子偷懒,把教育搞得不伦不类。

塾不塾,庠不庠,术无序,不遵学。

不教桑织,不教体育,不作诗词。

只教一种:杂服。

死扣陈腐礼仪不放手。

三,因私偏科古代教育的四大方式:藏,修,息,游。

藏,颂典。

修,习作文赋。

息,息教自学。

游,深入社会,增加阅历。

孔子只重游,以游为幌子,到处跑官要官,以满足私欲。

其他的全被他偏废。

述而不作,没有底气,不负责任,随心所欲,私而废教,误人子弟。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