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是真的吗?

2022-08-10
6 阅读

这届网友真的太牛了,比大学历史系教授还牛,他们居然从老古董的箱底里,翻出来了杨坚的曾用名“普六茹坚”,李世民的曾用名“大野世民”。

由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引起为豪的“隋唐王朝”,也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真的是这样的吗?

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李世民会叫“大野世民”,杨坚会叫“普六茹坚”?

难道他们真的是鲜卑人吗?

代表中华文明繁华鼎盛的“隋唐”,真的是鲜卑政权吗?

我们下面来详细的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来龙去脉。

这两个鲜卑名字的由来我们知道,在隋唐之前,是中国的“南北朝时代”。

南朝,是指统治南方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从东晋演化过来的,正宗的汉人。

北朝,是指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以及后来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而杨坚的父亲,李世民的太爷爷,就是生活在鲜卑人统治下的北魏。

北魏的皇族是纯粹的鲜卑人,他们源于东北的大兴安岭,在匈奴人被赶跑后,入主了蒙古草原,西晋时期,司马家族允许北方游牧民族南迁,鲜卑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南下。

八王之乱后,西晋被匈奴后裔刘聪所灭,司马家族逃到南方建立东晋,中原乱成一锅粥,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后来鲜卑人一统北方,建立了北魏。

鲜卑人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他们的文化,技术明显落后于中原,为了能够适应中原文明,孝文帝启动了“汉化工程”,把都城从平城(大同)迁到了洛阳,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强制把“鲜卑名”改为“汉名”。

皇族拓跋氏改姓“元”,邱穆陵氏改姓“穆”,独孤氏改姓“刘”,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尉迟氏改姓“尉”或“迟”。

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导致镇守边境的六镇将领地位降低,引发了“六镇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权臣,分别是宇文泰和高欢。

宇文泰和高欢互相看不惯,两个人各拥立了一个皇帝,把北魏一分为二,产生了西魏和东魏,宇文泰控制了西魏朝廷。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宇文泰任命了8个手握兵权的将领为“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其中,宇文泰是幕后大老板兼任柱国,元欣是皇族的代表,直接掌权的只有6个柱国,这6个柱国手下各领2个大将军,一共是12个大将军。

每个大将军有两个“开府”,一个开府领有一军,总共是二十四军。

其中,八柱国之一李虎,就是李渊的爷爷。

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就是杨坚的父亲。

李虎和杨忠,都是正宗的汉人,他们的祖上,都有显赫的家世。

杨忠出身于“弘农杨氏”,这是一个延续千年的显赫家族。

他的始祖叫“杨喜”,曾经是刘邦手下的一名骑兵,在垓下之战中追击项羽到乌江边。

项羽自刎后,他和其他4个人瓜分了项羽的尸体,因此获得封赏,成为“赤泉侯”。

杨家,从此光宗耀祖,在东汉时期,曾经出现“四世三公”,位极人臣。

李虎的五世祖,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开国君主“李暠”,而李暠,又自称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因此,李虎可以算是李广的后人。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因为都是出身于关中和陇西,被称为“关陇集团”,这个集团垄断了朝廷大权,从西魏到北周,从隋朝到唐朝,无论皇帝怎么换,国号怎么变,本质上都是关陇集团在当家。

宇文泰是鲜卑人,他反对汉化,要求所有人恢复鲜卑名,没有鲜卑名的汉人,也要起一个鲜卑名,其中,李虎被赐名“大野虎”,杨忠被赐名“普六茹忠”。

杨坚出生于公元541年,西魏时代,因此,在当时杨坚的身份证名字就是“普六茹坚”,另外,他还有一个小名叫“那罗延”,是佛教名称,寓意为“金刚力士”。

李世民出身于公元599年,隋朝时代,杨坚一上台就废除了这些鲜卑名字,改回汉姓,因此,李世民从一出生就叫“李世民”,从来就没有叫过“大野世民”。

杨坚和李世民,算不算鲜卑人有人说,就算李世民不叫“大野世民”,但是,他身上有鲜卑血统,也算是鲜卑人。

杨坚和李世民,身上到底有多少鲜卑血统,算不算鲜卑人,我们来看一下他们两个人的家世。

李虎和他老婆梁氏,都是纯粹的汉人,他们生下儿子李昞;杨忠和他老婆吕苦桃也是纯粹的汉人,他们生下儿子杨坚。

因此,杨坚是汉人无疑,大隋是汉人江山无疑,杨坚废除鲜卑姓,改回汉姓,也是没有任何毛病的。

出于政治联姻考虑,同是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把自己的四女儿嫁给了李昞,把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

李昞和独孤氏生下李渊,杨坚和独孤伽罗生下杨广。

独孤信的老婆是汉人,因此,他的两个女儿身上各有50%的鲜卑血统。

李渊和杨广身上也就有25%的鲜卑血统。

李渊的老婆窦氏,是宇文泰的女儿,襄阳公主和汉人窦毅所生,宇文泰的老婆是汉人,襄阳公主身上有50%的鲜卑血统,窦氏身上有25%的鲜卑血统。

李渊和窦氏生下李世民,那么,李世民身上,只剩下八分之一的鲜卑血统。

因此,无论从血统上看,还是父系社会的传统界定方式来看,李世民都不应该属于鲜卑人。

隋唐是鲜卑政权吗?

毫无疑问,隋唐是汉人政权,正宗的中原正统,和鲜卑没有任何关系。

首先,在南北朝时期,鲜卑已经完成汉化。

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被动融入中原,鲜卑人是主动汉化的,孝文帝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废除鲜卑文字,改变鲜卑习俗,全面拥抱汉文化。

因此,在北魏统治下的中原,已经没有纯粹的鲜卑人,经过不断的繁衍生息,他们身上多少都会有汉人血统,比如宇文泰,他的母亲就是汉人,他也不算是纯粹的鲜卑人。

杨坚建立大隋后,一扫鲜卑在中原的影响,全面改回汉文化传统,而大唐又是隋朝的继承者和开创者,自然是汉文化的传承者。

其次,中原文化,自古就有强大的包容性。

从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就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这些游牧民族中,不乏尧舜禹和夏商的后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源流上看,他们也属于中原的一部分。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武灵王,就学习游牧民族的习俗,“胡服骑射”,让赵国走向强大,也就是说,民族融合,从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

中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不断的与周围文化进行碰撞,融合,兼收并蓄,才形成了我们代代相传的中原文明。

只要融入了中原文化,就是中原文明的一部分,鲜卑这个民族,早就融入了汉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想起了《走向共和》中的那个经典片段,一个卖羊肉汤小哥说:“谁败了?

谁来谁败,谁来了也得喝咱这口汤”。

中原文化,就是这锅热气腾腾的汤,无论加入什么,都能给你熬成精华!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