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辛者库”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清宫剧里经常出现“辛者库”,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清朝的辛者库,就跟以前朝代的暴室、掖庭这样的机构差不多,是专门惩罚犯错的宫人,让他们做苦力的地方。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清代的辛者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地位并不算低。
在满语之中,辛者库是意思是“食口粮人”,满语发音是“sin jeku”,音译成汉语的全称是“辛者库者特勒阿哈牛录”,也就是吃斤斗口粮的奴仆的佐领。
清朝施行的是八旗制度,八旗之内的人称作是旗人,分成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而在旗人之外,还有包衣制度。
所谓的包衣,就是世代服役于宫廷、王府当中的一个世代奴仆家庭。
就好像是《红楼梦》当中的司棋等一样,清朝八旗制度之下的包衣,就类似于家生奴仆,他们世世代代都是旗人的奴仆[澹奕],除非皇帝有圣旨,让他们能够脱离包衣成为旗人。
雍正帝敦肃皇贵妃的娘家年氏,还有乾隆帝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慧贤皇贵妃高氏等,她们的娘家原本都是包衣,因为圣旨才脱离包衣成为旗人,不用再世代作为旗人的奴仆。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地位是相对的,八旗之中的包衣,他们只是旗人,尤其是本旗之内的旗人的奴仆,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仍旧高人一等。
《甄嬛传》里的夏冬春娘家就是包衣佐领,她之所以那么嚣张,有点狐假虎威的味道。
清朝的包衣,同样能够参加科举,同样能够入仕,并没有什么妨碍,而与包衣类似,清代的辛者库籍的人[澹奕],他们的地位低下,也仅仅是相对于旗人主子而已,并不低于其他人。
按照清代的史料明确记载,当时的辛者库籍,大多数都并不是因为犯错之类,他们的祖上就是因为地位低下所以被编入了辛者库籍,也就是说,当时就连奴仆也分了三六九等。
在清朝,旗人家庭的女儿到了年纪就要参加选秀,这是给皇帝选后妃的,而上三旗包衣与辛者库当中的女孩子也要参加内务府的选秀,这是选去作为宫女的。
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入宫做宫女,而辛者库出身的,主要在宫廷、行宫与王府做苦力工作。
辛者库同样也是个包衣组织,但是地位比一般的包衣要低,而他们同样拥有独立的户籍,也可以与良人通婚[澹奕],同样能参加科举,还可以有自己的奴仆、私人财产。
清代的孝仪纯皇后魏氏、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等等,她们的祖上都是辛者库人,这也证明辛者库并非是个专门惩罚罪人,或者进行看管的机构,更不可能动不动就赶人去辛者库洗衣服。
如果再说简单点,辛者库就好像是咱们先秦时代所说的平民,而清朝的旗人、包衣,是地位在平民之上的卿大夫、士等贵族群体。
辛者库人的地位低,是在八旗制度之内,相对来说的,不能笼统地说。
《甄嬛传》当中,流朱说要把颂芝送去辛者库服苦役,而齐妃也曾嘲笑说八皇子的生母良妃卫氏是个辛者库女奴,这是不对的,辛者库可不是服苦役的地方,地位也没那么低。
总而言之,清朝的辛者库是一种身份,其地位相对于旗人、包衣来说要低,但是对于平民、旗奴等来说[澹奕],地位比较高,该有的权利他们也都有,并不是所谓的犯错管理惩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