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为何称呼中国为sino?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中美贸易战,不是China-U.S. trade war,而是Sino-US trade war;中国石化:sinopec;中国重汽:sinotruck;中日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些译文中,指代中国的都不是China,而是sino。
西方国家为何用Sino来指代中国?
是不是和日本将中国译为“支那”有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sino这个前缀的由来首先要说明,sino虽然在西方被用来表示与中国有关的事物,但并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作为组合词前缀,含义是“东方”、“东方的”。
1986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中,对sino一词的解释为「构词成分可表示中国的」。
sino这个词的前世。
追溯英语中sino这个前缀的前世,就不得不追溯到拉丁语或者希腊语。
我们都知道,英语、法语、德语,均是拉丁语系,法语里Chine和德语里China前头都发类似于“西”的音。
而拉丁语中有“sinae”这个词,希腊语中有“sinai”这个词,意为丝国、丝国人。
在公元2世纪前叶的西方文献中,有马其顿商人遣使到达Seres(东汉)的首都Sera(洛阳)的记载。
事实上,英语中的sino,的确是从拉丁语“sinae”或者希腊语“sinai”来的, 这两个词在拉丁语或希腊语中表示的意思均是中国。
所以,很多人以为这个称谓和日本音译中国为“支那”有关,是讲不通的。
早在公元前,sinae这个词就已经进入了西方,而日本将中国译为“支那”,已经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了。
那么在拉丁语或者希腊语中,sinae或者sinai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词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仍然是外来词,一般考证认可来自于阿拉伯语中的sin,而阿拉伯语中的sin,则又来自于古印度语梵文cina。
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教古籍《摩科波罗多》中,就有cina一词的记载。
公元前5世纪,中国正处于东周到秦帝国过渡的过程中。
古印度语中cina这个词的发音,很可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
古印度语中用cina来表示秦国的,秦人。
也可能表示东方,产丝国。
总之,表示中国这个地方。
当然,目前为止,古印度语中cina这个词的由来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学术意见。
但我们均可以认同,这个词来自于东方某个最先与古印度接触的群体,这个群体产丝。
至此,我们基本追溯清楚英文中sino这个前缀的由来了,东周至秦汉之交,古印度地区有了词汇cina;这个词译为阿拉伯语,成了sin;希腊人和罗马人与阿拉伯人接触,这个词进入拉丁语和希腊语,成了sinae和sinai。
最终,这个词进入了英语,成了英语中指代东方产丝国的一个前缀,用来指代中国。
sino这个词溯源中的一些疑点如果说拉丁语和希腊语中的sinae和sinai来自阿拉伯语中的sin,似乎证据不足。
公元前3世纪的的阿拉伯人尚处于蒙昧期,也没有与中国的直接接触,很难想象他们会先于希腊人知道中国。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的副使到达了安息(波斯帕提亚王朝)。
安息与希腊人的塞琉古帝国接壤,塞琉古曾经统治整个波斯,安息就是由造反的波斯帕提亚部族所建立。
。
张骞副使所探访的身毒(印度)就是希腊的印度王国。
所以说,希腊人要么是从中亚的希腊人口中得知中国的,要么是从波斯人、塞人、粟特人或者印度人这些跟中国已经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口中得知。
所以这个词汇并不是来自于阿拉伯语,而是直接来自古印度语。
“秦”字是浊音声母。
而sin是清声。
希腊语、印度语中都存在浊擦音,不大可能把“秦” 读成 sin。
然而,“晋”是清音声母,Sinai更有可能是从这个音来的。
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英语中sino这个前缀,是一个外来词,是从拉丁语和希腊语中继承过来的,与日译“支那”没有任何关系。
而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sinae和sinai,则来自于阿拉伯语或者古印度语。
即使是来自于阿拉伯语,那么这个词也是来自于古印度语。
而古印度语中的cina,则是对东方产丝之国的称呼。
公元前,西方人通过转了十八手的语言终于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产丝之国,也终于在东汉时期,首次有商团访问了洛阳。
这次访问,中国在拉丁语中还有了另外一个名字: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