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堆早已小型化,为什么不造宇宙飞船,实现星际旅行?

2022-10-27
15 阅读

星际旅行没那么简单,核反应堆小型化并非最终解决方案。

人类目前所使用的太空飞行器,动力输出主要集中在脱离地心引力方面,说白了就是依靠火箭把卫星探测器或宇宙飞船送上太空。

然后这些飞行器再借助各星体的引力进行飞行。

过程中飞行器本身输出的动力是相对有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探测器要去火星,就会点把探测器先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变轨,最终让探测器运行到火星同步轨道,这期间是需要等待一个特殊的窗口期的,这时候地球轨道与火星轨道距离最近,只需要提供少量的动力就可以让飞行器改变轨道。

同理,飞行器想要去其它行星,也是这样的道理,过程中也可以借助其它的星体轨道进行飞行,包括“引力弹弓”效果其实也都是这样的道理,直白点说都是“借力飞行”。

这样的借力飞行,虽然对于动力系统和燃料的要求小一些,但受窗口期、行星介质、飞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想要实现真正的星际旅行是不太可能的,要知道人类发射的旅行者2号,已经飞行了44年了,还远远没有飞出太阳系。

真正飞出太阳系可能需要数万年的时间。

所以说人类想要真正地实现星际旅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宇宙飞行动力来源的问题。

而所谓的核反应堆小型化还远远不够。

如果才能实现星际旅行?

我们人类目前所发明的各类发动机,说白了都属于“工质发动机”,说白了工作原理都是需要输出介质,然后借助反作用力飞行。

比如飞机或发动机喷射火焰,然后借助空气实现飞行。

但宇宙中是真空状态,没有物质供给飞行器作为介质并产生足够的反作用力。

这就需要实现“无工质发动机”的突破,当然相关技术目前也在研究中,成果还无法真正利用到实际中。

想要真正地实现星际旅行,其实主要就是解决动力系统小型化、飞行速度高速化、能源供给持续化等问题。

由于宇宙实在过于浩瀚,都是以光年为计数单位的,所以说单纯地依靠提升传统发动机的动力显然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要知道人类目前认为光速不可突破,可观测宇宙的尺度大约为930亿年,就算有一天人类实现了光速飞行,想要在宇宙中随意飞行,也要话费数百亿年的时间。

当然借助“引力弹弓”等作用,我们倒是可能实现太阳系内部行星间的飞行,但想要离开太阳系,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星际旅行的最终解决方案或许是“曲率引擎”。

所谓曲率引擎,就是借助曲率实现驱动,说白了就是通过对时空本身的改造来驱动飞船,相当于利用物理学定律中的一些漏洞来打破光速不可超越的限制。

如果大家理解虫洞的概念,那么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曲率引擎的概念了。

当然这种概念目前来看还比较科幻 想要实现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的。

其实不管人类最终依靠什么方式实现星际旅行,肯定都是在目前科技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了颠覆性的突破。

否则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星际旅行的。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