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过世后,门口挂的“白纸幡”是什么意思?
在农村有老人过世后,大门或祭奠的灵棚口会挂一种“白纸幡”,这是什么意思呢?
“白纸幡”民俗又称“引魂幡”。
它源于古人“灵魂不灭”的一种观念。
人们认为,人死亡后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还有灵魂的存在,只是灵魂脱离了肉体。
在另一个世界经过一些地方后还会投胎重新做人,因此一旦有老人过世后,其后人便会随其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思维去做一些需要做的事,毕竟这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
比如、人过世后要穿新的寿衣、净面、糊一些象征意义的纸房子、纸车、纸马等,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心理就是希望先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能够过得更好一些。
这其间就有“引魂幡”的习俗,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引魂幡”就是一种丧葬习俗,多数地方都是用一根长长的柳枝把用纸帛制作的纸幡挂起来,按男左女右的方法该挂灵棚左侧挂左侧,该挂在棚右侧就挂右侧,挂在人们祭奠死者的灵棚口,一直到出殡随棺木一起下葬。
“引魂幡”这也是人们的一种俗信,古人们认为,人死后不能马上走入黄泉路,灵魂处于游荡的状态,要等下葬时,尸体和灵魂才会被另一个世界正式接引。
为了防止死者的魂魄游荡,造成意外的麻烦,于是,人们就设计制作出一个“引魂幡”,用它来吸引死者的的灵魂,其它的魂魄也不敢前来对其构成威胁。
这样就能够使灵魂随肉体一起被送到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当然,这也是人们为了尊重逝者的一种俗信而已。
毕竟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有语言交流、有文明举止的高级动物,加上人们受其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因此,“引魂幡”也就成了丧葬的一种习俗。
制作“引魂幡”的方法有很多,皆因各地习俗所制作。
“引魂幡”一般分为三种,即:“白幡”代表死者有儿女;“花幡”代表死者有了孙子女,而且会证明不是早逝;“红幡”代表死者已经有了重孙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喜丧”。
当然,在下葬时扛幡也有讲究。
它须由对应的人来扛,比如、“白幡”应由长子扛,“花幡”应长孙来扛,而红幡则由重孙来扛。
父死以左手扛“引魂幡”;母死以右手扛“引魂幡”。
不过,这也不是一层不变,并非完全都如此,毕竟这是人们不约而同的一种习俗,也没有明文规定。
在小编所在的区域,一旦有人家的老人离世,也不管下面有几代人,整个都是白纸制作的“引魂幡”,人们认为,孝子穿的孝衣孝布是白色,“引魂幡”也只有用白纸才能衬托出孝子的一番孝心,“花幡”、“红幡”不庄重。
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十里改规矩”。
不过“引纸幡”虽然都是用白纸制作,但也是有分别的。
其制作方法就是以白纸折叠成一般十六开纸左右的纸张,按逝者的年龄一岁一张,如果60岁就60张,如果80岁就要80张,然后把纸张剪成三等分,两头开剪中间不可剪断,便形成连刀的长纸条,把一端用针线扎紧挂在长柳枝上,另一端散开来,就形成了当地丧葬习俗中的一种“引魂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有各地的讲究,各族有各族的规矩,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反映的都是对逝者的一重尊重。
如果您所在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欢迎留言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