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蒙古军队为什么非要打下钓鱼城呢?
虽然打了36年,连大汗都打死了,但蒙古帝国很长时间都认为钓鱼城路线是最好打的。
不要笑,也不要惊讶,这是真的!北军南下路线要了解蒙古为何死磕钓鱼城,首先要知道北军南下的路线。
自古以来,南北对峙时期,北方政权如果想要攻灭南方政权,必须要跨越长江天堑。
长江既然能称为天堑,那就不简简单单是一条大河了,它更像南方军队赖以生存的交通线。
毫不夸张地说,长江的船运能力堪称古代超级高铁。
一旦南北双方爆发战争,全据长江的南方政权靠着船运,会比北方政权更快地完成人员、兵器、粮草的集结,而且损耗更低。
所以,北军南下的关键在于让北方舰队进入长江,搅乱南方军队的部署;一来破坏南方军队补给,二来为北方军队登陆长江南岸扫清障碍。
然而,长江不是你想渡,想渡就能渡!首先,想过河得有船吧,还得是大量的大船。
毕竟,船小了无法运输大型的武器和攻城器械。
再者,船少了也不行,运力不够,一次只能带一小部分士兵去长江南岸集结,会让南方早就集结好的军队一点点消灭。
那就真成了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送了。
所以,北方军队想要过长江,首要任务就是造船,而且是大量的大船!要造船,那就需要相对广阔的水域,而且是不受南方政权干扰的水域,该水域还必须有一条可以连通长江的水道。
如此,只要船造好了,顺着这条水道就可以直驱长江,在搅乱南方军事部署的同时,实现北方骑兵、步兵的登陆。
只要北方军队登陆长江南岸,基本上就可以宣告南方政权的灭亡了。
然而,拿出地图,我们发现广阔且连通长江的水域少之又少,大致有东、中、西三个方向。
这三个方向对应三大地区、四条路线。
东路对应江淮地区东路江淮地区有两条路线;第一、大运河路线,从徐州地区入运河,过淮阴,至扬州进入长江。
第二、淝水路线,从合肥入巢湖,经裕溪河,至濡须口进入长江。
在大运河路线上,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多次南下进攻,选择的就是这条路线,但由于运河水系不稳,所以这条路线不是很理想。
而在淝水路线上,由于水道较窄,也不是很理想。
曾经张辽与孙权在该地反复较量,虽然成就了“孙十万”的美名千古传诵,但谁也没能力消灭对方。
中路对应江汉地区江汉地区只有一条路线,即北方军队攻克襄阳,然后在汉江上游造船,之后沿着汉江南下进入长江。
或者陆军一路南下,打到江陵(荆州),之后乘船顺着长江东下,在武汉地区集结。
聚集到武汉之后便可以一路平推,经黄冈进入九江,再之后经安庆、铜陵、马鞍山进抵南京。
隋灭南陈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路线走的。
东路对应巴蜀地区巴蜀地区也只有一条路线,从长安出兵翻过秦岭,占据汉中,之后越过大巴山进入四川盆地。
在拿下成都后向东攻克重庆,从而占据长江上游。
在长江上游造好船之后,顺着长江穿越三峡,攻克荆州,之后顺江而下,沿着中路继续平推就行了。
如此就可以重演西晋灭吴时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剧本。
以上三条路线中,东路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距离南方政治中心最近,只要在这打过长江,那北方政权就可以实现对南方政权的一击致命。
然而,向来强悍的蒙古帝国首先排除了该路线。
为啥呢?
原因有二;第一、蒙古帝国水军实在太菜,堪称是历代北军南下最弱水军。
第二、南宋还控制着淮河。
先说蒙古帝国军队问题都知道蒙古帝国骑兵强。
确实,蒙古帝国崛起于蒙古高原,荒漠戈壁加大草原的地形为蒙古人养育了大量战马的同时,也为蒙古骑兵提供了相对平坦的地面和开阔的视野。
也因此,在这种地形下诞生了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集团。
但任何事情有一利便有一弊。
随着骑兵的壮大,蒙古帝国几乎所有的资源全都给了骑兵。
这也使得蒙古帝国的军队建设始终是围绕着骑兵展开。
从此,步兵、工兵等其他兵种全都沦为了打辅助的工具。
水军更是如此,弱到爆。
由于北方河道水流小,易干涸,而且冬天河面容易结冰,走着就能跨过河流,所以蒙古帝国在南下之前基本上没有发展水军。
史书记载,1232年,蒙古帝国围攻金国汴京,士兵在白坡(今河南孟津黄河北岸)之西骑着马就能渡河。
1233年,蒙古围攻蔡州,遇到河流一般都是坐着皮囊、木筏渡河,这种渡河方式一直持续到了蒙哥时代。
看到这种量级水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公元1235年,即蒙古灭亡金国后的第二年,窝阔台下令南下攻宋。
一时间,东起淮河,西至巴蜀,数十万蒙古大军与南宋军队展开激战。
由于南宋控制着淮河,所以,蒙军要想走水路,必须先突破淮河。
于是在淮河战场,蒙古军队企图从淮河支流进入淮河,之后再沿着大运河、或者淝水路线进入长江。
淮河支流相对窄小,蒙古所谓的水军可以得到岸上弓弩炮兵的支援。
所以,在淮河支流上作战,蒙军甚至是压着南宋打。
但南宋军队退往相对开阔的淮河水面后,蒙古水军真实水平就暴露了,由于无法得到弓弩炮兵的支援,蒙古水军很快便成了南宋水军的经验包。
所以,在蒙古南下的过程中,蒙古人很快放弃从东路进军,突破江淮的想法。
毕竟你连淮河都搞不定,突破长江更是痴人说梦了。
所以,蒙军只能依靠陆军攻下长江或者汉江上游的坚城,建立据点,再进入长江。
而江汉地区的襄阳,巴蜀地区的重庆便成为了双方的战略重点。
蒙古进军受阻钓鱼城第一次攻宋;公元1235年窝阔台下令攻宋,此战持续到至1241年,史称窝阔台攻宋。
窝阔台兵分三路;第一、西路军由次子阔端率军攻巴蜀地区,即从陕西南下,经汉中进入四川盆地。
第二、中路军由三子阔出率军攻荆湖地区,即从襄阳南下,攻荆州、武汉地区。
第三、东路军由宗王口温不花率军攻光州、黄州,即今天的河南潢川、湖北黄冈。
意图切断南宋长江运输线,防止南宋军队逆流而上,支援上游川蜀和荆湖战场。
从这可以看出,蒙古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江淮战场,根本没打算把江淮地区作为突破口,毕竟和南宋水师正面较量,基本上等于找死。
至于东路进攻湖北黄冈的口温不花,也只是给窝阔台的两个皇子打辅助。
打了两年后,西路进攻巴蜀地区的阔端战果最佳,拿下了成都,并对川西进行了大扫荡,但没有拿下川东,即今天的重庆地区。
中路军阔出在拿下襄阳后病死,但南宋方面依托长江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南宋将领孟珙的出色指挥,最终重新夺回荆襄地区,并开始大力修建襄阳城。
东路口温不花打到湖北黄冈时,一来是因为遇到了孟珙,二来是蒙古水军太菜,啥水平心里没个B数,还想阻挠南宋水军,痴心妄想。
所以,口温不花不出意外的失败了。
而失败后的口温不花与窝阔台派遣的察罕会合,选择向东攻泸州(合肥),企图在巢湖造船,沿着裕溪河进入长江。
然而,泸州守将杜杲也是个硬茬子,蒙古军碰了一鼻子灰。
正在战局僵持的时候,公元1241年,窝阔台突然死了!蒙古大汗一死,蒙古军队如潮水一般退回了大草原,重新推举(争夺)大汗,就连打到欧洲多瑙河的拔都也撤兵回到了蒙古草原。
也因此,蒙古帝国的内部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蒙宋之间的战争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既然战争按下了暂停键,南宋方面便开始整顿防务了。
川东防务和钓鱼城;窝阔台攻宋之战后,由于川西地区已经残破不堪,所以,南宋方面彻底放弃了川西,开始围绕着川东重庆地区修建防御工事。
公元1240年,也就是窝阔台临死前的一年,宋理宗派了余阶入蜀整顿防务。
余玠入蜀后,首先改革弊政,整顿官场贪腐、军队暴虐的问题,其次,轻徭薄赋,免除了川东老百姓很多税赋。
以此争取川东百姓民心。
之后,由于余玠深知蒙古骑兵、步兵的强大,所以选择依山傍水筑城,避免和蒙军野战。
同时,由于修建的山城依山傍水,也避免了蒙军围城。
【毕竟南宋水军远胜蒙古水军,南宋方面可以靠水路补给,避免蒙军切断山城补给】公元1254年,经过十几年的战备,南宋方面已经沿着沱江、涪江、渠江、嘉陵江等长江重要支流修建了青居、大获、钓鱼、云顶等十几座山城。
尤其是钓鱼城,它位于涪江、渠江、嘉陵江的交汇口,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且城池建在钓鱼山顶,山顶开辟农田、彩石场,修建天池、水井,有吃有喝,而且还有整修城墙的物料。
更关键的是,钓鱼城还有南北两个水军码头,一来可以获得外界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二来也可以派遣水军外出征战。
如此,南宋方面就等着蒙古军队从汉中进攻川东地区了。
等了4年,蒙古人终于来了。
第二次攻宋;从1241年窝阔台去世,一直到1251年蒙哥继位为帝后,蒙古帝国内部才趋于稳定。
蒙哥继位后,再次把灭宋提上了日程。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蒙哥认为四川相比于荆湖和江淮地区更好打,毕竟蒙军打进了四川。
所以,蒙哥南征把主攻方向定在了四川。
另外,在灭宋之前,蒙哥还派人迂回灭了大理,这样便可以从云南包抄南宋川东和荆襄地区。
这一次在蒙哥看来,建功立业,手到擒来。
然而,蒙哥错误估计了形势,让钓鱼城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了上帝折鞭、拯救欧洲、名扬宇宙,千古传颂的圣地。
公元1258年,蒙哥下令攻宋,命其弟忽必烈率军由汝南经沙窝(今河南商城沙窝镇),过虎头关(今湖北麻城)攻鄂州(今武汉)。
而蒙哥自己则亲率主力入四川,准备攻取川东地区后顺江而下,与忽必烈会师鄂州后一举灭南宋。
七月,蒙哥经大散关南下,之后进驻利州(今四川广元利川区)。
沿嘉陵江一路南下,连克大获城(今四川阆中东北)、运山城(今四川蓬安东南)、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大良城(今四川广安东)。
很快抵达钓鱼城下。
在钓鱼城下,蒙古部分将领建议避开钓鱼城,留5万兵马切断钓鱼城与重庆的联系,并与其城内守军周旋。
蒙哥则亲率主力出三峡,与忽必烈会师鄂州,进而东下一举消灭南宋。
但蒙哥倚仗兵强马壮,不予理会,决定强攻钓鱼城。
从1259年二月,一直打到了七月,一座小小的钓鱼城却坚不可摧。
当时酷暑难耐,蒙古军营爆发瘟疫,心急如焚的蒙哥为了激励士气,多次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结果身中飞石,重伤而亡。
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再次回到了内讧的老路上。
一路打到鄂州(武汉)的忽必烈看到长江南岸南宋水军阵容强大,深感蒙古水军弱小,于是迅速返回蒙古草原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另一方面远征西亚的旭烈兀也放弃了西征,准备回蒙古草原。
然而他路途遥远,走到波斯的时候便收到了忽必烈的书信,于是选择支持忽必烈争位,并得到了阿姆河和印度河以西的领土,建立了伊利汗国。
可以说,钓鱼城虽小,但它却拯救了欧洲和北非。
可以说,中国的钓鱼城,世界的拯救者!第三次攻宋;蒙哥死后,经过5年的内讧,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才算彻底稳定了内部。
经过3年的准备,忽必烈放弃了从川西进攻的计划,转而猛攻襄阳,而川西地区只负责牵制,钓鱼城这次也避免了与蒙军主力作战。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南征,襄阳首当其冲。
经过6年的惨烈战争后,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
襄阳被蒙军拿下后,整个蒙宋战场的形势迅速倒向蒙古,无数南宋将领纷纷倒戈投降。
一年后,蒙军攻克鄂州(武汉),两年后,蒙军攻克临安,南宋大势已去。
回过头来再说钓鱼城,蒙军在攻克襄阳后,天下大势已经明确,蒙古灭南宋只是时间问题了。
然而,即便如此,钓鱼城守军依然在不断出击,以图牵制蒙军南下。
直到公元1279年,钓鱼城军民弹尽粮绝,才被迫开城投降,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才宣告结束。
此时蒙军攻克临安已经过去了3年,宋恭帝都跑到了元上都开平府(今内蒙锡林郭勒盟)当了元朝的瀛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