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慈禧太后上位的过程,充满了阴谋诡计,这个女人确实不简单,也难怪她后来能执掌清朝近半个世纪。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咸丰帝本想雄起一把,奈何实力有限,清军不太给力,最终让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他便带着家眷及文武大臣撒丫子跑到了热河,只留下弟弟恭亲王奕䜣来跟列强求和。
说起来,奕䜣也真够倒霉的,他本是道光皇帝最优秀的儿子,为人机智、练达,很有才干,比无能之辈咸丰帝不知道强多少,道光帝一度想立他为继承人,但奈何咸丰帝的帮手更强大,最终他在夺嫡之争中败下阵来。
咸丰帝继位后,对才能比自己强的奕䜣十分猜忌,不但在政治上疏远他,还让肃顺等人排挤他,他因此一直郁郁不得志,更是在咸丰帝逃跑后,被留在北京当垫背。
不过,奕䜣也不是吃干饭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跟列强达成了议和,也就是著名的《北京条约》,但还没等咸丰帝正式生效,咸丰帝就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了。
咸丰帝去世前,对后事做了安排,立懿贵妃(也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立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也就是所谓的顾命大臣。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八大顾命大臣大权独揽,咸丰帝还给了皇后钮钴禄氏(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一枚刻有“御赏”的印章,给六岁的载淳一枚“同道堂”印章,两枚印章代表着皇权,所有文件必须同时盖上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当然了,由于载淳年纪小,印章由其母懿贵妃掌管,这也为日后懿贵妃掌握权力埋下了伏笔。
咸丰帝去世后,载淳继位为帝,是为同治帝,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八大顾命大臣则主掌朝政,但这八个人自以为受顾命之托,就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双方矛盾因此爆发。
慈禧太后倒是个清心寡欲之人,对政治没什么兴趣,只是不愿意被人压着,而慈禧太后则权欲熏心,她一当上太后就开始大肆揽权,还将慈禧太后拉到自己阵营中。
尽管如此,慈禧太后依然无法掌握绝对权力,最终她明白了一件事,只有将八大顾命大臣都给铲除了,她才能真正成为主宰者。
但问题是,光靠两个女人是无法办成这件事的,不过慈禧太后很敏锐地注意到,八大顾命大臣与恭亲王奕䜣是死对头,奕䜣作为一个急于出头的有为青年,必定是个可以拉拢的对象。
于是,一个精密的计划开始浮现在慈禧太后脑中,而且她很快就付诸实施了。
咸丰帝是1861年七月十七日去世的,十八日入殓,梓宫就放在承德避暑山庄,但对于什么时候将梓宫运到京城,八大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没有达成一致,因此众人就留了下来,没有急着返回北京。
在此期间,奕䜣多次要求前往热河,都被八大顾命大臣拒绝,他因此很是恼火。
慈禧太后见两派人马剑拔弩张,觉得时机到了,便派遣大太监安德海秘密潜回北京,让他到恭亲王府与奕䜣商讨政变事宜,奕䜣表示同意,第二天便按计上了个奏折,说要到热河去,不干别的事,只是为了祭奠哥哥咸丰帝。
收到奕䜣的奏折后,两宫太后都表示同意,由于奕䜣的理由合情合理,所以八大顾命大臣也不好再拒绝,最终也表示同意。
八月一日,奕䜣来到了热河,他故意在八大顾命大臣面前展示出和平的姿态,以此来麻痹他们,却在暗地里到行宫与两宫太后密谋。
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记载了这件事的经过,说奕䜣化妆成萨满,混在人群里来到行宫中,然后与两宫太后密谋了长达两个小时,双方制定了详细的政变计划,决定来个里应外合,将大把顾命大臣一网打尽。
奕䜣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
在密谋完成之后,奕䜣就返回了京城,他开始各方运作,最终拉拢了一大批人,比如说他的兄弟醇郡王奕譞,再比如说兵部侍郎胜保。
八月五日,慈禧太后致使亲信御史董元醇上奏朝廷,说以皇帝年幼为由,暂时由两宫太后暂时权理朝政,也就是所谓的垂帘听政。
第二天,慈禧太后就召见了八大顾命大臣,将董元醇的奏折给他们看,他们当然激烈反对了,但慈禧太后也不甘示弱,一直在据理力争。
据记载,当时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把同治帝吓得都尿裤子了,可见他们是非常反对两宫太后执掌朝政的,但也太过猖狂了,竟然在同治帝面前咆哮。
当然了,这只是慈禧太后的计谋罢了,她的目的不是马上执掌朝政,而是另有目的。
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慈禧太后说了一些话,他以郑亲王端华和载垣等人兼职过多为由,提出让他们交出军权,改由醇郡王奕譞任步军统领,并掌善捕营。
端华和载垣为了不让慈禧太后参政的阴谋得逞,也为了体现自己一心为国,不徇私情,就暂时妥协了,同意了慈禧太后的提议,他们当然不知道慈禧太后的阴谋,并且那时候奕譞其实已经是慈禧太后的人了。
奕譞此前已经是正黄旗汉军都统了,又兼任了步军统领,掌握了善捕营,他因此掌握了北京的京师卫戍权;还有胜保,他虽然只是个兵部侍郎,却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代名将,因为种种原因,他在京城也拥有一定掌兵权。
让奕譞和胜保掌握兵权,这是慈禧太后干的第一件事,这为日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为了防止八大顾命大臣让亲信武将到热河来,两宫太后已经下令胜保向各地统兵大臣下达了谕旨,不许他们带兵到热河来,这些人也知道新帝刚刚继位,还处在敏感时期,如果贸然带兵到热河去,搞不好要落个谋反的罪名,便都不敢轻举妄动。
就这样,八大顾命大臣在军中的羽翼也被两宫太后给斩断了,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悲惨的下场,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在一步不靠近。
九月二十三日,咸丰皇帝的梓宫由避暑山庄起驾回京,同治帝、两宫太后及八大顾命大臣同行护送,但两宫太后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同治帝年幼,两位太后又是年轻的妇道人家,不便与男人同行为由,提出从小道先行返回北京。
八大顾命大臣完全不知道两宫太后是有意而为之的,只觉得合情合理,便同意了,两宫太后就带着同治帝走小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北京,这一天是二十九日。
至于说八大顾命大臣,则是在两宫太后返回北京后四天才抵达,之所以会相差这么久,是因为护送灵柩的队伍本来就走得很慢,再加上后来下大雨了,道路泥泞,灵驾行进就更加迟缓了。
两宫太后返回北京后,第一时间召见了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军机大臣文祥和僧格林沁(此二人都是曾被八大顾命大臣排挤过,被慈溪太后暗中拉拢)等人,众人再次商讨了行动细节,第二天就开始行动了。
三十日,慈禧太后下诏,以商讨同治帝继位大典为由,让除了肃顺之外的其他七位顾命大臣先行返京。
七人入京之后,当即遭到醇郡王奕譞逮捕,奕譞还对他们宣读了盖有御赏和同道堂印章的谕旨,宣布了八大顾命大臣的罪状,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等罪名安在他们头上,还说他们篡改了咸丰帝的遗诏,下令将七人关入大牢。
而后,奕譞又带兵赶到密云,将护送咸丰帝灵柩的肃顺逮捕,自此八大顾命大臣被一网打尽。
十月一日,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两宫太后随即命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侍郎宝鋆、文祥为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奕譞则晋升为亲王爵位,也就是醇亲王。
六日,慈禧太后下达谕旨,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处斩,其他人全部剥夺职务,发往军中效力,这一结果可谓惨烈至极。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太后的心机深沉,使用了各种阴谋诡计,以至于八大顾命大臣毫无察觉,但问题是,为何那么多人愿意帮助慈禧太后,而不是跟八大顾命大臣同心协力,一起辅佐同治帝呢?
说起来,问题还是出在八大顾命大臣自己身上,因为他们树立太多,还专权跋扈,妄自尊大,把本该成为朋友的人,都推到了慈禧太后那边。
早在咸丰帝登基之初,肃顺等人为了抓权,一方面积极配合咸丰帝打压奕䜣,另一方面又对军机大臣文祥、僧格林沁等人进行排挤,他们虽然成为了实权派人物,但也树立了大量政敌,这些人后来几乎都被慈禧太后拉拢。
咸丰帝去世之前,以肃顺为首的八人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他们曾向咸丰帝进言,请求咸丰帝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以子少母壮为由,除掉慈禧太后。
咸丰帝虽然没有答应,但这事被慈禧太后知道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慈禧太后就对八大顾命大臣恨之入骨。
后来,慈禧太后为了拉拢慈安太后,就把这事跟她说了,还说两人如果不反抗,肯定不会有好下场,慈安太后这才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配合慈禧太后的行动。
咸丰帝去世之后,八大顾命大臣独揽大权,听不进去别人的话,致使人心涣散,失去了很多大臣的支持。
尤其是肃顺,他为人心直口快,咸丰帝在世时他就经常怒斥满臣只知一味享乐,政务能力低,于是大量提拔汉人到关键岗位,这样满臣基本就被他得罪光了,等到他成为顾命大臣之后,许多满臣因为不喜欢他而转而支持两宫太后。
并且,八大顾命大臣自以为大权在握,戒备心也变小了,他们虽然知道慈禧太后是个权力欲很强之人,却小瞧了慈禧太后的野心和能力,以为慈禧太后翻不起什么大浪,这就给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机会。
尤其是,八大顾命大臣每次草拟圣旨,根本不征求两宫太后的意见,只是把这两个女人当做签字盖章之人,这不但让慈禧太后无法忍受,就连慈安太后也觉得不受重视,毕竟咸丰帝给她们两枚印章,就已经默认她们可以参政了。
而被八大顾命大臣轻视的另外一个人,就是恭亲王奕䜣了,一个被她们长期压制之人。
奕䜣长期遭受排挤,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因此不被之人八大顾命大臣重视,其实奕䜣作为道光皇帝遗诏立为亲王的唯一一位皇子,不但能力突出,而且善于活动,在宗室和大臣中人脉很广,可以说是能量巨大的,而他日后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这一点,八大顾命大臣却不重视奕䜣,也不对奕䜣进行进一步打压,这是一大失误。
事实上,八大顾命大臣最大的失误,还是将军权拱手交出来,虽然是受慈禧太后蒙骗,但也太过掉以轻心了。
当时八大顾命大臣中,掌握军权的人有两个人,即肃顺和载垣,他们掌握了京城很大一部分卫戍权,并掌握了一部分禁军。
但肃顺和载垣为了阻止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竟然很愚蠢地交出了军权,他们以为各退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了,其实他们不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军队的支持,他们的位置就是再高,也是随时都可能跌下神坛的。
并且,慈禧太后的计策也并不那么完美,八大顾命大臣有很多机会看出端倪来,并加以干涉或阻止,但他们因为太过傲慢而被蒙蔽了双眼,将一个个自救的机会错过,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比如说,慈禧太后提出要肃顺和载垣交出军权,并让奕譞代替他们掌握军权,这一点就非常可疑,因为前一秒慈禧太后还口口声声要垂帘听政,怎么下一秒就帮奕譞索要军权了,这难道是可以妥协的条件吗,这么做对慈禧太后又有什么好处呢?
再比如说,在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的时候,慈禧太后说要带着同治帝先行返回,虽然理由很充分,但八大顾命大臣也应该想办法阻止,毕竟京城究竟局势如何谁也不知道,两宫太后和皇帝回京之后,会发生什么变故也是无法预测的,怎么能轻易同意呢?
总之,八大顾命大臣真是太掉以轻心了,一直被慈禧太后牵着鼻子走,直到最后一刻才知道自己上了套,但悔之已晚。
总结起来说,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斗得过八大顾命大臣,一方面是她自身够聪明,满脑子阴谋诡计;另一方面,她利用八大顾命大臣的弱点大做文章,即八大顾命大臣虽然大权在握,但态度傲慢,戒备心太差,又在朝中树立太多,真是破绽百出,可以利用的机会实在太多。
在除掉八大顾命大臣之后,慈禧太后也开启了她的政治生涯,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成为历史上权势最大的女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