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在深刻领会赵孝成王的意图,而面对久经沙场的白起未有惧色还有不俗表现,为何遭人讥讽?

2022-08-11
47 阅读

长平之战赵括要负主要责任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倾国之战,此战以秦国获胜,赵军精锐全军覆没而告终。

作为长平之战后期的统帅赵括,也背上了纸上谈兵的名声。

那么赵括是不是应该为长平之战负责呢,让我们一一来分说一下。

赵括的速战战略题主关于赵括不应该担责的主要依据之一,在于赵国当时无粮,不利于久战,这是两国国力决定的,并不会因为换哪个将军而改变。

这确实是事实,于是得出了廉颇固守消耗的战略其实并不符合当时长平之战的实际情况,赵军想要取胜,唯有速战。

所以赵括速战的战略没有错误。

单纯这么看,这个推断并没有逻辑错误,但联系长平之战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当时的局面并非如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一点可以说是用兵的基本,廉颇作为战国最为著名的名将之一,他不可能不了解这个基本的道理。

而且作为长平之战前线的总指挥,想来赵王恐怕也不只一次给廉颇说过了赵国难以长久支撑的情况,廉颇是不可能不知道赵国没粮的。

再有赵括要为将的时候,赵国上下官员几乎都反对,他们都不知道打仗需要粮食吗?

他们难道都不知道,没有粮食廉颇的稳守战略坚持不下去吗?

他们肯定都知道,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反对速战的赵括?

这是因为长平之战的本来就和赵国没有什么关系。

长平之战的起因在于上党郡的争夺,而上党本来是韩国的地方。

这本来是秦国与韩国之间的战争,只因为韩国没实力对抗秦国,才祸水东引,把赵国拉入局的。

也就是说作为临时入局者赵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和秦国全面对抗的准备。

长平之战,廉颇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转为防守相持的状态。

廉颇不是不想赢,是当时的情况下,秦赵双方的实力决定了赵军难以速胜,廉颇才被迫转入防守消耗战。

换言之廉颇已经看出来了速战没有获胜的希望,也正是因为如此,廉颇才顶住了赵王的数道命令,拒不出战。

很多人就会说了,廉颇知道没有粮食,又拒不出战,耗下去不过是晚失败一点,能有什么区别,毕竟速战还有几分获胜的可能。

表面看这么说是没错的。

但赵国其实在胜利与失败之间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撤回,因为上党本就不是赵国的地方,赵军可以不用在这里与秦军死磕的。

当时想要打的估计只有赵王,廉颇与大臣恐怕都是打的是避免与秦军在长平决战,主力撤回赵国国内的想法。

只有这样才说得通为何廉颇在明知道粮食不多的情况下,还一直顶着命令不进攻。

因为如果没有其他人接手的话,一旦粮食真的告急,赵王就是再想打也不得不接受只能退兵的现实。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赵括跳出来,长平之战的走向将会是,赵国在粮草快要用尽的时候,有准备的撤回赵国,长平之战的局面将大大的不同。

而正是赵括的速战之法,直接导致了赵军的全军覆没。

这是赵括战略上的失误。

赵括错估自己的能力长平之战,赵国无粮消耗不起,这种局面下速战其实也是一种选择。

但赵括错就错在,严重错估了自己的实力。

廉颇难道不想赢吗?

非也,廉颇为什么采取守势,那是因为赵军初战失利,不得已而为之。

也就是说,廉颇自我评估,以他的能力,指挥赵军是没可能通过速战的方式,击溃秦军的。

而赵括既然要以速战取胜秦军,那么代表的意思很简单,赵括认为自己比廉颇强。

真正能力这里先不说,单说赵括以前就没有引兵的经验。

论对赵军的熟悉,对赵军战斗力的了解与准确把握,他是绝对不如廉颇的。

而且在当时,恐怕也没有人能在这方面超过廉颇,就算把秦军统帅白起抓过来,也不敢说指挥赵军就一定比廉颇厉害,毕竟不同的军队之间战斗力等等各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

后来廉颇逃亡楚国,却一直没有什么成绩,当时的廉颇就极为怀念赵国的士兵。

同样的廉颇,指挥楚国军队与赵国军队结果不同其实就是很好的明证。

但赵括毫无领兵经验,就敢认为自己进攻能力在廉颇之上,这个自信不知道是哪里来的。

当然也可能赵括自己本来也没自信,只是这是他唯一上位的机会,虽然九死一生也得试试。

他母亲反对说不定就是赵括自己安排的,避免他失败牵连家人。

不管赵括是不是真的错估了自己的实力,但结果他在进攻上表现也并不比廉颇好多少,最终导致赵国全军覆没是不争的事实。

赵括没有战略的警觉性长平之战,秦赵双方都进行了换将。

秦国是秘密换上了白起。

而赵国的换将赵括,就弄得满城风雨。

赵国换将赵括,有说是秦国的反间计的。

秦国或许在里边确实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对不是主要作用,如果秦国能轻易干涉赵国主力部队统帅人选的话,赵国早给秦国灭了。

但不论秦国在之中到底出了多大的力,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闹得满城风雨赵国上下反对赵括为将的事情,秦国肯定是知道的。

对于秦国来说,赵国换将赵括,其实就等于说明了赵军的战略即将改变,有稳守变为速战,换言之赵国这个大张旗鼓,满城风雨的换将已经向秦国透露了赵国的作战意图。

相比秦国秘密换将,两者高下立判。

在明白了对方进攻意图的情况下,白起如果还不知道怎么布置他就枉为名将了。

于是赵括也许还没正式上任,这边秦国的口袋阵都已经准备好了。

但赵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战略已经被秦国洞悉,也没有做什么防备,就这么一头撞了进去,结果自然是一场少有的全歼战。

长平之战的最后长平之战,秦国确实是惨胜,秦国的伤亡也很大,故而很多人认为这是赵括的功劳。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秦军的伤亡是长平之战的伤亡总数,并不是最后与赵括一战的伤亡总数,这个还包括了前边长时间与廉颇打消耗战的伤亡,赵括对于秦军的杀伤远不如看起来的那么大。

而且作为战争,胜负的根本就在于能否达到战略目的。

长平之战,秦国的所有战略目的都已经达到,而赵国所有的目标一个没有完成,可以说赵国是完败。

而且哪怕比伤亡人数,秦国也远低于赵国。

最终结果是,赵国此战之后,从一个可以和秦国叫板的强国,立刻沦落到灭国的边缘。

而秦国哪怕也有不小的损失,却确立了战国最强的地位。

此战秦国虽然惨胜,但秦国赔得起,但赵国丢了长平主力,赵国赔得起吗。

这不和赵国没粮耗不起,秦国能耗是一个道理吗,赵括看不透这一点,盲目的去和秦军硬拼,结果葬送了赵军的主力。

长平之战,双方胜负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但赵括作为赵军后期的统帅,绝对要对此负主要责任。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廉颇要是首战大败,损失一半兵马,防御都不行,直接撤回,结果也比换赵括上去要好。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