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手机上的很多天气预报都不准?
谢邀,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太重要了,小到出门,洗晒,大到防灾减灾,农耕生产。
以前靠经验,按24节气安排农耕,但对每日的天气变化则毫无办法。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观测站分布很密集,地面有国家级气象站,观测数据上传世界气象组织,供各国超级计算机使用,气象雷达站,还有密密麻麻的自动站,天上有卫星全天候观测,甚至可以做到,对重要天气的实时区域监控,气象数据是全球共享的,以计算机出初始场,开始计算未来的天气,这涉及到时效的问题,时间越长远,准确率越低,10天以上的数值预报,基本上就是一报一个样。
气象观测数据虽然共享,但地理坐标出于一些原因不会共享,各地标准化气象站也有所差异,因此计算结果不可能100%正确,天气预报就是报个大概率,尤其是暴雨暴雪这种,天气系统没按预报配合,就会落空,或者下在别的地方,夏季午后雷阵雨更是神出鬼没,那只能报个午后局部雷阵雨。
夏季的暴雨,可能一整天都是大太阳,然后暴雨在一两个小时内落下,但预报就是暴雨天。
手机上的软件,数据都是来源气象局,有明文规定除气象局外不能预报天气,有需要时,要注明预报来源。
目前手机上的预报,大多数是对接的数值预报,为了让大家使用app,提供了15天或以上的预报,前面说过,时效越长,准确率越低,加上软件自动定位更新预报,就会给人以一种天气预报乱报的错觉,值得注意的是,中长期预报大部分来源是美国气象局的gfs模式,6小时一更新,中长期更是一报一改,因此你们说的气象软件不准,实际上是说漂亮国报的不准。
而且个别软件更新缓慢,并不能同步实况天气,导致部分群众怪天气预报不准。
平常临近天气,我们应该看雷达回波,还有可见光云图(晚间看红外云图),以雷达回波为准,类似于X光,看清云层里雨滴密度,强度。
根据回波移动方向,强度变化,判断很准的。
如这张雷达回波,浙北杭州绍兴局部有黄色回波,代表该处短时雨量较大,如果移动快,则下雨时间短,降水量少。
看能否下雪,则要看地面温度和高空1500米温度,若1500米高空低于0度,则可下雪,如高于0度,则为冷雨,若高空高于0度,近地面低于0度,则考虑冻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