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结婚,女方在意男方什么?
三十年前的女孩挑选结婚对象,和现在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她们不看重有没有房子、给多少彩礼,而是注重一些其他的层面,下面通过几个真实的事例,说说她们当年找对象的注重点以及30年后的婚姻现状。
注重学历的乔丽乔丽25岁才开始恋爱,圆圆脸皮肤白皙的她,很多男孩喜欢。
但只要一听说她的身体状况,就打起了退堂鼓。
乔丽有先天性心脏病,在13岁那年就做了手术,这在找对象方面是个弱势,于是条件好的不接受她,条件差些的她又看不上。
直到25岁那年,单位分来了一个大学生,他们竟然一见钟情了。
乔丽把男朋友介绍给大家的时候,众人不约而同地认为: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乔丽的男友小张,来自于G州某山区,通过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然后分配到了乔丽所在央企。
但是小张的模样却差强人意:个子与160的乔丽差不多高并且特别黑瘦,不知是牙齿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嘴显得有些歪。
于是大家纷纷劝她:“这也太不相衬了,赶快散了吧”!“他家那么老远还是山区,将来负担会很重……”但是乔丽却非常坚定,她就是看中了他的学历和才华。
乔丽的父母只好让步同意,婚后一年两人生了一个儿子。
乔丽的眼光果然没错。
小张三十多岁就走上了科研带头人的位置,在单位脱颖而出,40岁调去了位于京城的总公司。
乔丽带着儿子一同随迁进了京,她也在老公单位工作。
那时候北京的房价还不太高,单位还有人才购房补贴,于是顺利地在京安了家。
儿子接受父亲的熏陶,从小就学习特别好,后来考上了当地名校,又去X港读了研。
现在乔丽已经退了休,经常看她在朋友圈晒到处游玩的相片,生活非常惬意。
迷恋样貌的倩倩倩倩是在已经有男朋友的时候又遇见现任老公小王的。
倩倩的前男友警校毕业,与幼师毕业的她学历相当,这在看重学历80年代末,是非常相配的一对。
因为有学历就意味着能转干,而转了干这一辈子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当时的思路)。
倩倩前男友虽然有学历,但皮肤很黑,身材壮硕显得有些粗鲁,尽管倩倩自己也属于较胖型,却偏偏很嫌弃对方的这一点,一直拖着没有谈婚论嫁。
就在这个时候,倩倩遇见了小王。
小王的出现让倩倩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股清流:修长的身材,白净的皮肤,一头浓密的黑发,说话声音还特别好听。
那个时候经常放映古代才子佳人的电影,倩倩觉得小王就是活脱脱的古典美男子啊,于是迅速地迷上了他。
家人和朋友一看就急了,她父母早逝,哥哥不断苦口婆心的劝她:“小王没有正式工作,将来收入没保障。
”嫂子也说:“男人好看有啥用呀,选男人一定要看他有没有能力养家。
”然而倩倩什么也听不进去,不管不顾地嫁了。
90年代中期,小王所在的街道粮店解散了,他只得到处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
当时倩倩的哥嫂开了一个小加工厂,就把小王叫去帮忙。
谁知小王每天西装革履地去上班,一不学技术,二不干实事,油头粉面的反而比倩倩的哥哥更像BOSS。
小厂养不起闲人,几个月后只好让他回去了。
之后他只好去给一家单位当门卫,值夜班的那种,才不到50岁就当上了“看门老头”,收入可想而知。
倩倩生了女儿后,身体每况愈下,40多岁就确诊了糖尿病。
但她不严格执行医嘱,吃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吃饭更是不加节制随心所欲,于是不到50岁就引发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只好办了内退。
现在50多岁已经基本出不了门,听她嫂子说,晚上上厕所都走不了,只能在卧室放个便桶。
今年年初听说她老公确诊了胰腺癌,并且已经是晚期。
但倩倩自己都自顾不暇,也无力去医院照顾,只能靠唯一的独生女硬撑着。
嫁给崇拜的晓静晓静的初恋是校园恋,只不过对象不是同学而是老师。
晓静被孙老师讲课时的风度翩翩迷得走火入魔。
孙老师的课是枯燥的ZZ经济学,但他却有办法将课讲得妙趣横生。
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吸引了许多外专业的学生旁听。
彼时孙老师年方35岁,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戴着一副无框眼镜非常有书卷气,把时年19岁的晓静迷得芳心暗许。
毕业后,22岁的晓静不顾父母的反对嫁给了37岁的孙老师。
最初的激情散去以后,她才发现了孙老师大龄未婚的真正原因。
孙老师在课堂上是一个生动有趣的人,但是回到家却沉默寡言。
也许是工作的性质,在上班的时候话说得太多了,回到家里反而不愿意说话,多是埋头看书成是伏案备课。
儿子出生以后,晓静开始了丧偶式育儿,孙老师对家务一窍不通,并且还不愿意学。
儿子出生时孙老师快40岁了,家中父母年近70,孩子满月时,两老来看望孙子,不但没帮上忙,还差点弄出事故。
后来都是晓静母亲一手把外孙带到上小学。
儿子上大学之后,晓静才40出头,而孙老师已年近六旬,长期的伏案工作,患上了一些基础病。
晓静的业余时间大多交给了陪孙老师求医问药,平时喜欢的业余活动也因为年龄层次的不同而差异很大。
晓静约同龄朋友外出游玩,孙老师就很失落,甚至担心晓静弃他而去。
晓静时常想,如果当年嫁的是一个同龄人,会不会没有这些烦恼呢?
写在最后:三十年前,正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那时还没有商品房,更没有房贷一说,城市里基本不讲究彩礼,部分农村就算是有彩礼,估计也都是意思意思的毛毛雨。
姑娘们选择另一半,更注重的是一些另外的东西,特别是学历。
那时候有一个顺口溜:60年代嫁军人,70年代嫁工人,80年代嫁大学生。
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大中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包分配,实习期满就转干。
在当时的思维来看,只要是搭上了这个“车”,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
但是从许多实际的事例来看,并不是嫁给了自己看重的条件,就能够保证一生幸福。
毕竟婚姻这个东西很复杂,跨越的年限也很长,往往达到几十年之久。
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想要得到美好的婚姻,除了最初的选择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经营,在共同生活的漫长岁月里,去学会包容对方提升自己。
股神巴菲特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在选择伴侣上,如果你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多,而且,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所以男人最好的投资,是选对妻子。
其实这句话,我们中国也有一句老话与之相对应,那就是——女怕嫁错郎。
所以女人们选择结婚对象一定要慎之又慎。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