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房屋有哪些常见的错误施工方法?
砖混结构是比较传统的房屋结构模式,各方面的施工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
不过,虽然技术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到了具体施工的时候,许多质量通病仍然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下面就说说砖混结构比较常见的施工问题。
砖混结构由于相对来说比较传统,所以普及率相当高,不仅在城区大量存在,就是在乡村,砖混结构也是一大主角。
万丈高楼平地起,城区的砖混结构建筑,一般都有专业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参与,所以施工质量相对较好,各类质量通病不太明显。
为了更好地说明质量通病,我们说一说乡村的砖混结构吧。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安居富民住宅,各样新农村住宅,样式新颖,格局大气,得到了老乡们的一致好评。
不过,在施工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质量通病,虽然后来都做了整改措施,但是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以后工作中尽量避免类似事件。
基础问题乡村振兴项目,由于点多面广,项目位置不集中,道路不通畅,水电不通畅等等原因,很难得到大型专业公司的竞标,所以中标单位一般都是些歪瓜劣枣,而且分包转包情况严重,我们在实际施工中,发现许多工程施工队实际上就是一些小包工头小老板在干。
这些人虽然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对砌砖抹灰也算是行家里手,对支模浇顶也算是有模有样,但是,在检查中,我们发现他们甚至对基础的重要性都认识不足。
举例来说,他们有些人居然搞水泡基础,声称是水夯,不得不承认,水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起到夯实作用,但是用在基础上,实在是太过儿戏了。
水泡基础,容易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最终导致楼房开裂,甚至形成歪歪楼,倒倒楼。
我们不是要搞比萨斜塔,这是要出问题的.还有散水的施工,由于散水处夯实机具不好操作,不容易夯实,所以这些人又想到老办法,用水夯,这些错误操作,如果不出问题则罢,如果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
构造柱问题最早的时候,农村的房子好不容易由土木结构发展成了砖木结构,也就是砌体施工都是砖砌,包括各类柱子也是砖砌的,砌好之后,在屋顶上搭设木梁木檩条,铺设木结构坡面,然后挂瓦。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梁板才走向了普及。
但是实际中发现,梁板还好,就是这个构造柱嘛,很多小老板都不重视,干起来总是要缺斤少两。
比如马牙槎,构造柱既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那么,它要想跟旁边的砖砌体连为一体,就必须采取可靠的措施。
按照现行的设计规范,一般是把构造柱位置做成马牙槎结构,而且要求砌体先退后进,给构造柱留足站脚的地方。
但是这样的施工,很显然工序要更复杂一些,费工费材料,支模板也不方便。
所以好多小老板都要在这个地方偷奸耍滑。
还有拉结筋。
砌体结构本身是承压型结构,它的承压能力还算可以,但是它的抗拉抗折能力实在太差,也就是它极容易倾倒。
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把整个房子连成一个可靠的整体结构,以使它的整体性更强,抗力更强。
所以设计规范要求在砌体结构的薄弱环节设置拉结筋,这是砌体施工的基础知识,每一个砌筑师傅都知道。
知道归知道,可是他们不做,就是因为太麻烦。
还有麻烦的事情他们也不做,比如砖不浇水,干砖上墙,通缝砌筑等等。
还有砌体上留设脚手眼的位置,也都是有具体要求的。
还有过梁,圈梁,总之,这帮人施工,是能省则省,能减就减。
乱改设计好多户主有时候也是跟着瞎掺和,比如嫌自己房子客厅太小,要求施工老板私下更改设计,变更开间尺寸,这不是开玩笑呢嘛?
那个东西能说改就改?
房子能承受多大的荷载力,那是经过计算验算的,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抓阄抓出来的。
有些老板胆子也是大,为了讨好户主方便验收,往往不顾设计,企图蒙混过关,最后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何苦来哉?
有点说多了,其实施工中还有钢筋的问题等等,比如使用生锈的钢筋,比如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比如箍筋间距过大等等。
尤其是箍筋间距问题,一直以来都得不到施工老板的重视,他们总觉得这个小小的箍子没有太大用处,殊不知,这根箍子其实是抗剪的重要配置,胡乱更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