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和韩国乐坛,谁的影响力更大?
韩国乐坛更大,华语音乐工业被打压,欧美日韩技术垄断,汉语表意,韩语表音符合欧美华语乐坛和韩国乐坛的影响力谁更大,这实际上等于另一个问题“华语乐团和韩国乐团的国际化程度谁更高?
”结果很明显,韩国更高。
华语音乐还是属于一个文化封闭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中文属于表意文字的文化隔阂(本文第三部分详解)。
即使海外华人多,我们的音乐工业是有明显差距。
华语音乐的发展,满打满算也不过40年。
和欧美的100年、日本的80年,韩国的70年相比起步太慢。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国与国的文化竞争上。
我们整体是被欧美日韩打压的一方,这种打压的具体维度存在于:工业标准、音乐工业生产设备、技术研究、全球化垄断等方面。
我们华语音乐主要消费群体是内部华语市场,一般情况下很难做音乐出口的商贸,大部分都是进口翻唱欧美歌曲和日韩歌曲,华语翻唱欧美日韩的音乐占据了华语几乎超过20%的经典曲目比例。
一方面这并不是我们甘愿诚服于翻唱,而是因为时代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立正。
另一方面我们有比音乐更重要的领域需要进步。
音乐属于娱乐领域,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人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才能解决精神需求。
我们华语音乐的40年,前三十年基本上都在一个需要解决物质需求状态的环境。
自然翻唱更符合当年的时代背景。
在传播渠道和音乐最终消费终端上,华语音乐都是以内地受众为主。
这导致了我们华语音乐的工业程度,是满足国内市场的主基调,缺乏了一定国际化市场刺激,同时也防止了文化当年英国文化入侵美国一样。
本质上还是一个文化输出难做的问题。
以下简单从欧美垄断、韩国音乐、华语音乐文化三个角度补充。
1:音乐设备欧美垄断,日韩等附庸着接受度更高。
其实想弄明白华语和韩国的差距,最明显是在顶级录音棚上,你如果细心的话,会发现一个问题《我是歌手》的演唱歌手一般做改编的时候,通常会跑到韩国、美国两个国家去做改编或者音乐制作。
核心在于录音棚设备。
国内顶级录音棚的设备是清一色进口,进哪个国家和公司?
瑞士、丹麦、美国、韩国、日本。
录音棚作为音乐工业之中最重要的“生产车床”,我们基本上全是进口,而且音乐进口的意思是:“我们华语音乐只能买到欧美日韩愿意卖给我们的设备”,而设备更重要的是什么?
技术原理、工业经验、核心制造思路等等。
录音棚中最重要的技术是电子音频处理技术:比如说Hifi音频处理技术,Hi-end音频处理,和索尼新提出的Hi-red音频处理技术。
以HIFI音频、音箱为代表,音乐工业最重要的组件都是欧美标准和欧美工业完成的。
1:电脑;2:调音台:3:麦克风、4:耳机、耳机分配器:5:对讲话筒:6:专业录音软件:7:所有设备的接线:8:功放音箱在这所有的音乐工业标准之中,我们是被完全垄断的一方,只拥有购买的最低权限,技术原理、工业标准、价格定位,全部都由欧美、日本这些工业大国垄断。
最好的东西,基本上都不会卖给我们。
这些制定了整个世界音乐工业标准的核心技术以及未来方向,欧美是不可能透露给我们的,而韩国不同,日本不同,他们愿意全盘接收,拥有更好的知识,无需自己去创新什么,本身的知识分享就不是我们可以觊觎的。
2:韩国 VS 华语;我们回到韩国与华语音乐对比之中,当我们去对比韩国和华语音乐时,并不能简单的从音乐本身切入,需要从传播渠道、传播形式、音乐商业工业程度三个方面切入。
首先在传播渠道上,韩国音乐就先天性的比华语超出好几个等级。
我们华语音乐的传播渠道海外受众太小了,甚至说没有多少海外受众。
而韩国音乐K-pop在油管、INS、推特、脸书上都是非常标志性的话题。
传播渠道,注定了我们华语音乐是非常局限于我们自身市场。
在传播形式上,韩国音乐就属于非常玩得起,他的舞蹈大胆乃至于明晃晃的诱惑和软SQ,本质上将流水线偶像文化发展至极致状态,这种音乐的传播形式他就不仅仅是音乐本身了,将音乐和视觉联系在一起,同时他们的音乐之中会穿插非常的欧美文化和语言,本质上就是一个附庸和愉悦欧美市场的选择。
韩国音乐商业的工业程度应该是整个亚洲国家最高的。
他们的娱乐理念之中,音乐是非常重大的比例,几乎是人人是练习生,人人想当明星。
在这种地区性的商业程度下,工业发展就成为了一个拔高上下限的核心。
什么意思呢?
换句话说,在韩国SM公司中,他不在乎你唱的好不好,因为你唱的再差,他的音乐工业都可以将你打造成专业歌手级别的唱功,这也是为什么韩国的CD效果会非常丰富,而Live上大部分练习生都是车祸不少。
而韩国的独唱歌手又强得离谱的割裂感。
具有职业唱功,欧美声乐知识的韩国歌手Live都非常顶,不具备职业唱功走偶像路线,长得好看、跳得好,唱的一般般,可是CD效果上和顶级职业歌手没有区别。
这种高工业程度的假象,是让国民陷入娱乐致死病态理念的底层逻辑。
而这种病态的膨胀发展,华语是遏制的。
从这一方面讲,有好有坏。
好的是,我们需要更符合华语音乐审美的优质作品。
坏的是,我们的音乐发展历程会拉长。
3:文字,汉语表意文字 VS 韩文表音文字。
最后进入音乐文化的版块,也是最后的重点,语言文化。
在音乐文化上,韩国废除了汉字,选择了表音文字,也就是他们所认为的韩文。
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什么意思呢?
换句话说,韩文发音更符合欧美审美。
从音乐的角度讲,表意文字更复杂(去音调化),表音文字更简单。
普通人中国人唱中文歌比其他国家普通人唱自家语言歌曲都要难一点。
表音文字的意思是,文字是纪录语言而诞生。
主体是语言,而不是文字本身,文字是语言的附庸。
表意文字的意思是,文字本身具有文字符号的单独意义,语言是对文字的匹配纪录作用,语言是文字的附庸。
听得有点绕,但音乐上很好理解,表音文字韩文他唱起来更简单,因为没有中文的四声音调干扰音高。
中文的“唱”在古代就是“说”,中文如今的“唱”是一种去除语言音调的“唱”,中文说话每一个字的音调自带音高。
中文的音调,会让大部分老百姓演唱歌曲的音高旋律理解时,造成归韵转调、咬字升降调、发音点波动的问题。
也是很多人说自己五音不全的原因所在。
表音文字表达情感语调的方式更直接,听感上,韩文和英文并没有本质区别,他的发音点、腔体、文字和英文一样,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
换句话说,听英文歌和听韩语歌,对于老外而言并没有区别,他们听歌理解逻辑都是:听律动、听口语。
因为语言是文字的附庸。
中文歌曲不一样,我们的理解是“语言是文字的附庸”,我们更注重歌词的意义,我们听歌的会不由自主想要知道“歌词是什么意思?
讲了个什么故事”。
这一层文字造成的文化区别,直接导致了无法突破的文化审美隔阂:1:中文歌曲更欣赏慢歌,欧美文化更欣赏快歌。
2:中文歌曲更注重歌词的文学性和咬字的准确性,欧美文化更注重歌词的咬字韵脚提供的音乐律动性。
内容无所谓。
3:中文歌曲的音乐立意理解门槛更高,欧美文化音乐理解没有门槛。
4:中文歌曲的节奏偏爱一咏三叹,欧美文化偏爱强烈的持续的冲击感、刺激感。
这四点,看似普通,实则做出来的音乐完全是两个世界。
华语音乐如今的风格,早在30年前,欧美就从日本流行音乐中听到了。
韩国音乐就西洋化彻底,紧跟欧美审美。
综上,华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流在外强不强无所谓,但是在内部要遏制文化入侵。
听没听懂,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