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那么多废话!”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2022-10-31
5 阅读

谢邀。

影响肯定是有的,具体有哪些影响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顺应,表面成为他人希望的样子,有的孩子反抗,更加叛逆。

个人的韧性,复原力不同,影响力也会不同,成年后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同。

因此,在此所谈的影响并非绝对存在,只是有存在的可能。

从细节描述中让我想到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实验来源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

实验告诉我们:长期处于失控的状态对于我们的身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而掌控感的习得可以有效促进健康。

在1971年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生裕人首次将习得性无助实验用于人类,证实了很多人在面临人生挑战或是逆境时为何会造择中途退出或放弃。

这种退出或放弃的行为源自“无论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经验,当这种经验不断重复,以至固化为思维定式时,人们便会预期在未来新的情境中,自身的行为是无效的,从而选择放弃。

面对被爷爷掌控感的行为,一旦固化成孩子的思维定式,遇事就会寻求外援,而不是靠自己,一旦外援受阻,就有可能放弃。

爷爷的做法,会让孩子内心时时处于担忧,焦虑,紧张之中,不能用平和而安定的心去面对生活学习。

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不可以做决定,只有爷爷同意才行,爷爷说啥就是啥,我不行”。

思维定式一旦成形,要想打破是很难的,它比建立思维模式困难得多。

自我效能感难以形成,会变得没有自信。

一个人的成长,靠的是内驱力,而非外驱力。

当孩子没有了自信,内驱力很弱,学习,生活,只能靠外驱的促进。

外驱力是有限的,一旦外驱力不足,孩子就会停滞,停留在舒适区里,难以有更大的成长。

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巨婴,儿童心理就源于一个没有自主的童年,或者说是一个被控制的童年。

被控制严重扼制了生命的动力和伸展性,人天生都喜欢舒适区,舒适区的心理,在面对挫折时,难以应对,甚至于逃避责任。

总之,“我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多废话”,孩子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没得到应有的尊重,久而久之,很难找到‘我是谁’?

祝好!个人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