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盗墓贼遇到金缕玉衣只抽金丝不拿玉衣?
一哥“俗人往事”之——只盗“金缕”不盗“玉衣”是个伪命题现在网络有一传言说,盗墓贼发现墓内的金缕玉衣时,只抽取其上的金丝、而不要玉衣,乍听起来,如同神话,有点“盗亦有道”的豪爽。
其实不然,听业内的一哥偷偷地跟你说:盗贼是贼,不会笨到只偷酒瓶不偷酒的,洗劫一空才是他们的本色,更何况能发现金缕玉衣呢,那跟中大乐透的机会差不多,不是随便哪一个墓都能挖出金缕玉衣来的。
具体情况如何?
这种说法又起于何种情况?
让曾经多次参加过考古发掘的一哥给你普及一下常识。
其一、金缕玉衣墓葬少之以少。
所谓金缕玉衣,是源于西汉、绝于魏文帝曹丕,有大致400余年的历史。
以玉片为布帛、以金丝、银丝、铜丝为线做成的死者外衣,形制奢侈、样式考究、且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一般官吏、富贾是不能用的,只有皇帝和极少数的王公贵族才有可能使用。
建国后,文物考古部门也仅仅发掘出二十余件,故尔,开口闭口就以金缕玉衣如何如何的命题,当小心。
其二、只抽金丝的盗墓。
只有一种可能是“现世盗”,何谓现世盗?
即盗新坟或者是盗不隔代的坟墓。
如何盗呢?
所谓“古墓一只蜡、新坟一根绳”,盗墓者从棺材脚下打盗洞,到棺材“彩尾”处、也就是死者脚下棺木板给撬开,要知道这块板是整个棺材中最薄的一块板,然后在自己脖子上挂一绳套,弓身爬进棺材,俯在死者身上,面对面把绳套套在死者脖子上,轻轻拉起死者脖子,搜索身上、身下可盗之物,脱去死者衣服,最后倒退出棺材。
整个过程要快、稳、准、光,尤其是灾荒年间,死者的衣服照样是要盗的,不会给他留什么东西的。
而所谓只要金丝,大抵也是这个时候,王侯墓制较大,而且有守墓人或部队,一般盗墓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一旦得手,也不敢全部盗走,只好求其精细而取之了。
当然,金丝还可以融化出售,但玉片是有固定的规格、形制的,出售不得,且极易被发现,偷出来也卖不掉,只好作罢。
其三、隔代盗是无论如何要尽量盗光的。
魏晋以后,盗墓成风,而且技术渐渐成熟,盗墓贼也有了组织分工、有了销售渠道、有了成熟的操作规程,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留东西的、尤其是金银器,除非当时没有发现或者是当时人认为不值钱的陶器、石器等,因而现在发掘的古墓多是“十墓九空”的。
这个时候的小团伙作案,一般仍采取打竖洞的方法,进去后多盗取棺椁内重要的、直接能卖的东西,至于墓室内的东西,大件的殉葬品,有可能保留下来,比如汉墓墓室中的壁画,对当时的盗墓者而言是百无一用的,因而多有保留完好的。
再大一点的团伙为斜井或先打竖井然后在下边打横洞,这种团伙作案,不可能是一天、两天完工,是长时间的、舍近求远的、隐蔽进行的,比如在离某古墓较远的村庄内租一民房,从下边秘密进行盗掘,象这种情况盗过的墓,一般是要搞光光的,甚至连殉葬的陶制猪圈、石槽也在劫难逃。
再大规模的则是如曹操、孙大麻子那样放炸药、开天窗了,这样的盗墓已经没有什么艺术可言了,当然,别说是金缕玉衣了,恐怕连死者的肛塞也在所难免了。
这只是个大概,是说只盗“金缕”不盗“玉衣”这个伪命题的,至于真实的盗墓,下回再说,不要看《盗墓日记》,那是小说家言,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