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农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在外边定居了,现在你们那的农村还有多少年轻人?都在做什么?
(原创)别的了解不多,就拿我的小村的实例来简要回答这一问题吧。
话说我生活的小村,地处邯郸西南部太行山东侧五十公里的地方,属太行山东侧水冲平原地带。
相传,小村始建于明末清初,从山西洪洞迁至,建村时几十户人家,百余人口。
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发展为百户人家,三百余人口。
小村的先民一向以开荒种田为生,自建村伊始,逐年开荒造田,开垦土地达2400亩,人均土地曾经达到8亩,成为当地人均土地最多的村庄之一。
虽说目前,小村人口增至近千人,人均土地也可达到2亩有余,仍是当地人均耕地较多的村。
丰厚的土地,让小村人在这里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延续至今。
我记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小村是生产队时期,两千多亩土地是旱地,农业产量还处于望天收的时期。
之后,兴修水利,与红旗渠同期,在这里修成了跃峰渠,浩浩千年漳河之水,从山西奔流而来,开始滋润起小村的农田,使这里的旱地破天荒地变成了水浇地。
自此开始,我的小村农业粮食产量开始逐年提高,村民的生活也开始出现了俗语中所说的″芝麻开花节高!″村民生活,一年年变好,丰衣足食。
一九八二年之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小村人种田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小村人无不尽心尽责种好自家的责任田。
小村人辛勤的劳动,也创造出了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年年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征购粮,创造着自己的劳动价值,在劳动中追求着自己的致富梦想。
无不乐在其中,收获着劳动中的成果和幸福。
那一时期的小村,曾是这里的产量大村,受到外村人的青睐和称赞。
2000年之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让农业生产彻底告别了手工作业的历史,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
使得不少年轻一代的小村村民,腾出手来,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外岀务工,进城市搞建设,进工厂忙工作,在小康路上追逐着梦想。
这一时期呢,小村里的不少年轻村民,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把理想寄托在了更高的目标上。
特别是走出农门,考上大学毕业的新一代小村青年,更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有的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务工的城市里,长期在城市生活了。
那么,我们的小村还有人种地吗?
这一问题看似是一个问题,确实也一度让人担心,然而,从我们小村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必去过分担心。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我看到:小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出,恰巧给小村留出了巨大的劳动创业空间,有的人在城市工厂务工需要土地流转,而守望在家的一些农村青年,那双敏瑞的眼睛很快便看到了这种商机,于是他们便开始在大型农业耕种当中寻求突破,一人种百亩耕地,甚至更多,以期实现补齐这种空缺,实现能者多种田。
于是,小村便出现了耕地乐意种,耕地不够种的客观情况。
让人感叹:耕地永远有人种啊!这一点,从前天我们村村委依法依规公开承包新开垦的土地一幕,便可足以证明。
一亩地,抬价是1200元。
此外,近几年来,我们村还相继出现了十多个年轻的种粮大户,这些青年人每人都种着依法依规流转而来的近百亩、几十亩耕地。
与在外务工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在家自自由由地种植百巴亩田,那劳动的收入也着实让他们满意。
他们知足常乐。
综上所述,我们村如今还有不少年轻人都在认真地种田,不仅有年轻的种田人,而且还有小强子收粮食,小帅子开联合收割机等等专门从事农业种植和农业服务的青年人。
由此可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
″这句话是多么的真实可行啊!(部分图源网络,感谢创作者,侵权即删)2022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