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好吃的一道菜,为什么现在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记忆中最好吃的一道菜,为什么现在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现在而今眼目下,究竟是什么变了呢?
现在觉得盐不咸了;醋不酸了;菜油也不香了;猪肉、牛肉、鸡肉都没有记忆中那个味道了……我是70后生人,印象最深就是小时候谁家在煮回锅肉很远就闻得到,那可是在四川农村呀,家家相距几十上百米,现在炒到盘子里都没有那个感觉了;在读初中的时候,特别是上午第四节课是最饿的时候,教师伙食团有时候炒肉,香味直飘到教室,全部同学都在吞口水,纷纷说:好香啊!那时候我们学生中午的伙食就是自己在家带大米放到盅盅里,然后加上水,放到学校统一的大蒸笼(好像记得那个蒸饭的名称叫:瓮子),到中午了自己去端来吃。
可能会有年轻人问我下饭菜是什么?
一般都是某个老师的家属做的1毛钱一勺的白菜汤,有时候到小商店去买一小调羹豆瓣酱或者酱油就是美味了。
遇到有些胆子大的同学自己不带米,提前把其他同学的吃了,盅盅给你甩了,只有饿肚子了。
说多了都是泪,跑题了!要说记忆中最好吃的一道菜,印象可深了!年纪大一点农村出来的都知道,以前农村的学校专门有一个独立于法定假期外的假叫:忙假。
农忙的时候放回去帮父母干活的。
应该是我读小学3年级的时候,学校放忙假回去栽秧。
为了给水田放水,生产队一个堰塘的水都快见底了,我们这些小孩就有活干了,都跑回家去拿穿沟子背兜(背兜下面用坏了的)捉鱼,当然在我们哪里不叫捉鱼,叫炕(四声)鱼。
背兜的大头朝下,一下一下地按进水里,如果炕的有鱼,鱼就会碰背兜,就能感觉到,然后就从穿沟子这面伸手下去捉起来。
那时候资源很好,一会我就炕了一大桶鲫鱼,大小都有,可能有十来斤吧?
离家大概有1公里路,跌跌撞撞地提回家,水都撒了一大半,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烹饪基础,根本就不知道什么酸菜鱼、水煮鱼(那时候还没有重庆江湖菜)、葱酥鲫鱼、凉拌鲫鱼是怎么做的,最最最重要的没有调料,更要命的是没有多少油。
怎么办?
主要是怕挨打,因为身上的衣服没有一点是干的。
父母疼儿女之心亘古不变,父母忙完农活回来(好像还是挣工分时代),因为记忆中最清楚还住在一个四合院里面(我曾祖是地主,院子里住了很多家,都是我曾祖(我们叫先人)的后代),看到我炕了那么多鱼,还是小小的夸奖了我一下。
这时候我就不用操心鱼是怎么做的了!只见我父亲挑来井水,把所有的鱼都收拾干净。
母亲则把这些鱼倒在案板上(那时候农村的案板有一米宽,两米长),母亲开始用祖传50年的菜刀开始剁,中间加上了一些老姜和花椒(没有料酒,没有胡椒),连同鱼刺一起剁的细细的茸泥,怕我们鱼刺卡喉。
我现在做厨师才知道,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没油少盐的情况下,她要做鱼丸,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吃饱(我有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剁完以后,加了一点红苕粉面子做成鱼丸,加上了一点青菜,加了一点盐和猪油,做了一大盆,那是吃的最饱的一次。
最后迎来的是父母爱怜的目光。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在特殊年代,总是用有限的食材,挖空心思的想法,做出让孩子们满意的美食,让我一个四川人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长到了170的“大个子”,她影响了我一生,我毕业后走上了从厨的道路,做过的菜千千万万,调料食材都丰富了很多,但记忆中的味道永远不能忘记。
这道菜现在可以叫清汤鱼丸,但是我永远不会复制,因为我知道不管什么调料都不能煮出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