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嘉靖和万历常年不上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大权旁落的情况?
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人,他做了皇帝之后,废除了宰相制度,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上。
这样的后果是,朱元璋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亲力亲为,还好朱元璋是一路领军打仗过来的,身体素质过硬,否则也是扛不住,这样每天大强度的工作量。
据记载,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500多桩事件。
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后,终于体会到老爹朱元璋的辛苦,同时对自己老爹的佩服又加深了几分。
这皇帝还真不是那么好当的,首先你得有个好的身体。
于是,朱棣想了个办法,创建内阁。
内阁是由五个翰林院大学生组成,隶属于翰林院管辖,官阶五品。
所以有说,只要进了翰林院,相当于一只脚踏进了内阁。
朱棣用这些顶级人才,来帮自己办公,减轻自己负担,同时又不给他们高的官阶,以防对自己形成威胁,朱棣真的太精明了。
到了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祁镇这里,因为朱祁镇生性好玩,喜欢斗蛐蛐,觉得每天处理政务太耽误时间,于是他决定让太监们读书,并给了司礼监太监“批红”的权力。
什么是“批红”?
内阁大臣在每天的奏章上,写下自己的处理意见,再由皇上御批,是为“票拟”,皇上每天看不了那么多奏章,大部分又转给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朱笔代为批注,所以又叫“批红”。
朱祁镇死后,八岁的朱见深即位。
因为皇上年幼,由太皇太后主政,内阁又有了“票拟”权。
秉笔太监作为最贴近皇上的助手,拥有了大部分的“批红”权。
“批红”权属于最高决策权,最高决策取决于皇帝,所以其是实现皇权的一种形式。
秉笔太监的“批红”权是代行皇权,是与内阁相抗衡的另外一种内阁形式。
所以嘉靖和万历几十年不上朝,通过内阁和司礼监一样可以处理各种政务,而且最高权力一直都在自己手上,因为司礼监的“批红”只是代行皇权,只要皇上愿意,随时可以换掉司礼监秉笔太监。
而内阁一直在帮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且都只是一群官阶只有五品的官员,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
所以明朝后期皇帝如果贪玩,不处理政务,国家机构照常运转,不会出太大的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