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外地旅游,最好不要住熟人的家或者老同学的家”你怎么看?
完全同意。
80年代末的一天,我和男朋友去青岛玩儿。
去之前男朋友告诉我,这次打算住在他一个朋友小孙家里,我一听心里就不乐意了,干嘛住在人家里呀?
咱们总共就玩几天,住宾馆多好,我不愿意住在别人家里,看别人的脸色,再说我又没见过他。
男朋友说:放心吧,小孙是我的一个业务伙伴,我没少帮过他,如果不是他三番五次邀请我去青岛玩,我还不住他家呢。
我听了后没再说话。
记得那天下午我们从北京飞到青岛,打车到了小孙家,他住在郊外。
这是一座复式两层楼房,有点旧了,在外观上比别墅要简陋些。
小孙把我们迎进家门,寒暄了几句,他就匆匆忙忙上楼了。
我打量着四周,房间还真是挺大的,小孙两口子没有孩子,住这栋房子是太宽敞了。
听说这栋房子的主人移民去了大洋彼岸,小孙夫妇是替他们看房子的。
过了好一会儿小孙才下楼,他脸上的表情有一点奇怪,我没有多想,接着他就张罗我们住下了。
直到快吃晚饭的时候我才看见女主人---小孙的爱人,她明显有点不高兴,眼睛还有一点红,好像刚哭过。
我心里一紧,该不是她不欢迎我们来吧?
我小心翼翼的和她搭着话,她明显有点爱搭不理。
我心里登时觉得有点别扭,我是最不愿意看别人的脸色了。
我男朋友对这一切好像浑然不觉,他和小孙高兴的聊着,两个男人之间好像话还挺多,晚饭还喝了点小酒。
那天晚上吃了什么我忘记了,只觉得自己没什么食欲。
次日,我俩出去玩了一天,傍晚才回到小孙家。
我们不想给小孙爱人添麻烦了,吃了晚饭才回去。
小孙爱人脸色比前一日好看了一些,虽然依旧是淡淡的。
吃饭时,我们没话找话和小孙爱人聊着天儿,看起来她性格是有些沉郁,话很少。
我们热情的邀请他俩以后到北京来玩(最多就是陪他们玩玩,请他们吃吃饭,但家里实在没地儿,住宿就算了吧[捂脸])。
第三天我们去崂山玩了一天,临行前小孙说那边的道士挺有钱的,用的电话都是程控的(那个时候我们家庭电话还没有普及呢)。
晚上回来,我们和小孙两口子聊着天儿,感觉小孙爱人态度平和些了。
第四天我们去了八大关,我很喜欢八大关,每次去青岛我都要到那转转玩玩。
那几天在青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太少了。
街上行人极少,那个时候青岛大概也就三十来万人口吧?
和现在真是不可比。
我们到了八大关时,街上几乎空无一人。
记得我们在街上转悠时,迎面开来一辆卡车,我男朋友站在马路路口也不躲闪,眼睁睁地看着卡车开近。
我有些着急,喊到:你给卡车相面哪!干嘛不躲开?
他说它也不打灯,我不知道它朝哪边拐呀。
也难怪,街上连个人影子都见不到,卡车司机也不愿意打转向灯了,他也没想到有个傻瓜站在马路中间不走,等着碰瓷儿呢吧[捂脸]那几天在青岛玩的还是挺高兴的,晚上我们和小孙作别,给他们买了些礼品,邀请小孙两口子以后去北京玩儿,在北京如需帮忙,一定告诉我们,千万别客气。
那天晚上,小孙爱人的脸上总算露出了一点点笑意,我也如释重负。
回到北京以后,我叮嘱男友,以后小孙来北京,一定尽可能帮助他。
果然不久后,小孙和他的父亲先后来北京办事,我男朋友都帮了他们,包括买机票办事儿什么的(那时候机票经常不好买),我心里总算平衡些了,从心里不愿意欠别人的人情。
我觉得去外地旅游,尽可能不讨扰亲朋好友,能自己解决的尽可能自己解决,因为对别人的打扰是非常不方便的,并且也未必省钱,还欠了别人一个很大人情。
前几年我家亲戚来北京,我们都是安排他住在就近的宾馆,我们承担住宿费和餐费。
我们去外地也是不打扰亲友,自己解决食宿。
在我看来,互不打扰,两不相欠是最好的相处方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