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太极拳中的缠丝劲?
陈鑫“缠丝劲”的说法,应是一种误解,或称“别解”。
顾留馨与沈家桢由于信息视野有限,以“河图洛书”的玄学为出发点,导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武断了传统武术理论的传承。
由于出版书籍及宣传的原因,不少人认为陈鑫是“缠丝”术语的发明者。
其实,太极拳的“缠丝”说法,最早出现在陈清平的太极拳歌诀《总歌兼体用连联解》中------“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陈清平(1795-1868年)的太极拳论《总歌兼体用连联解》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进退呈四象:此层半阴半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董法,其用是伏贴法。
开合是乾坤:此层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
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
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
命名十三式,总而合为十三。
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别之为十三。
此是真秘诀,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
各有秘诀,一丝不紊。
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
秘莫秘于此矣,万万勿轻施。
秘戒学者,慎重传人,切忌滥授。
在陈清平的太极拳论中,缠丝法就是“捆法”。
那么,捆法是什么意思?
在戚继光《纪效新书》枪法八母中说:“缠者,如绳之缠物,上下四面,周匝而无空处,令彼不能知我所向,我得以乱彼之出进。
”即太极拳中的缠丝劲,就是通过和对方的身体接触,如捆绑一样缠上对方的方法,最后可以把对方擒拿控制或摔跌。
这是最原始的解释,以自己为蚕丝,对方为机架,我对对方进行旋转的一种方法,按照中国跤的话说,叫做好跤都是转出来的,就是这种意思。
峨眉缠闭门有“缠丝拳”,也是这种意思------“顾其名,缠者、丝者,环绕圈圆之势;闭者、蚕者,束缚困敌之期。
”与陈式太极拳有关系的洪洞通背拳,即“无极通背缠拳”,拳术歌诀就有“左缠缠、右缠缠,顺藤摸瓜将臂栓”、“左螺旋、右螺旋,扳、搂、扶、挒要连环”之句。
无极通背缠拳,要求肢体不断地处于“圆”的运动之中,处处有弧,带有缠绕,走“圆”的运动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洪洞通背拳的练习与实用之中,也就是通背拳经中的“缠缠绕绕是正宗”。
所谓缠丝,指的是古代女子织布最早用的方法。
目前山西洪洞县内仍流传有许多关于通背拳的拳谣,如“通背拳圈套圈、象娘纺织缠线线,缠来缠去变蛋蛋,小圈变大圈,大圈套小圈,平圆立圆有钭圆,娘缠线儿练拳,纺娘学会通背拳,缠来缠去九连环,勤练圆滑更自然”,演练起来如老太婆纺线抽纱一样,充分体现“缠绕”就是循环划圆的动作练习,形象地描述了洪洞通背拳“缠”的动作技术特点。
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樊汉武先生时,他说到:“通过多年的学习,总结到最后,我感觉就两个字,一个是圈,一个是杆,圈是化解对方进攻的,杆是向对方进攻的。
”在陕西的““红拳八法””中,红拳之“缠”,即缠绕、纠缠之法,就是以自己灵活的臂手,以圆的运动形式,缠绕对方臂手的方法。
如“金丝缠腕”。
1980年,吴公藻于七十八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阐述了他关于吴氏太极拳的“缠丝劲”之说:“缠丝者,犹丝之互缠”、“缠之为用即是圈转之法”。
由此可见,吴公藻对“缠丝劲”的定义,与八母枪法、陈清平拳论、通背缠拳的说法是一致的。
上述“缠丝劲”,是缠别人的;“缠丝劲”也有缠自己的。
从绑人家变成了绑自己的。
即缠缚自己的劲,更应当是“螺旋劲”。
是一种让自身螺旋,从而扭转发力,增加肢体支撑力的方法。
陈式太极拳也尤重“缠”法,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讲“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行运于肌肤之上”,又说“不明此,便不明此拳”。
即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陈鑫认为就是“螺丝缠劲”,以区别于直来直去的劲力。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图《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缠丝劲”一词,更有“缠丝精”一词,何谓“缠丝精”呢?
有人曾撰文详述“劲”、“精”二者之异同,但读来还是让人不知所谓。
其实,书中的“劲、精”是混用的。
陈文讲头部的要领时,时而“顶精领起”,时而“顶劲领起”,还有诸如“内劲”和“内精”、“用劲”和“用精”、“合精”和“合劲”等等,交叉出现,可见所谓“精”者,正是“劲”也。
此外还有“手精”、“足精”、“腿精”、“腰精”、“裆精”、“顶精”、“合精”、“出精”、“用精”……等等。
陈鑫关于缠丝劲的描述:“凡左右缠丝精,伸展胳膊向外去者皆是由肩由腋缠到指头。
往里收束者引进其精皆是由指甲指肚缠至肩缠至腋。
” 即是说出劲是顺缠法,内劲由肩臂而行于指甲;入劲是逆缠法,也称倒缠丝,内劲由指肚而收于腋肩臂。
腿的缠丝比较隐晦,不如手部的明白易见,但是道理相同。
这句描述,同于心意拳“鹰捉”----“起手而钻,落手而翻”,出手回手都要螺旋,化为拳法即为起钻落翻的要领。
陈鑫文中“伸展胳膊向外去者皆是由肩由腋缠到指头”即正是心意拳的“起钻”之诀;而“往里收束者引进其劲皆是由指甲指肚缠至肩缠至腋”即正是心意拳的“落翻”之诀。
“拧裹钻翻”是形意拳术的技法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杨家老谱三十二目》也有“六合劲”,其中就有“拧裹”、“钻翻”、“螺旋”。
意思就是:通过肢体或躯体的转动,完成化力、发力即束展的过程。
在顾留馨《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书中,就有“ 缠丝劲,虽然不是陈氏太极拳所独有 ”之句。
心意拳和形意拳都讲究“起钻落翻”,八卦掌则讲“阴出阳入”,少林拳发劲则要求“滚出滚入”,其实质无不是劲走螺旋,无不是陈鑫所说的“缠丝劲”。
只是用词不同。
缠丝劲并非太极拳所独有,我国传统武术大抵都有“缠丝劲”,但是大都叫做螺旋劲、拧裹劲等。
螺旋,是为了收紧肌肉,达到让力量传导更加稳固的方法。
这种更应当是“螺旋劲”,是一种让自身螺旋,从而扭转发力,增加肢体支撑力的方法。
后来,“缠丝劲”又被混入别的东西,肆意扩展,甚至有的授课老师,喜欢把缠丝劲搞成玄学,概念就模糊、玄化了,以致于有专练陈式太极拳的都讲不清缠丝劲了,那就是概念出了问题。
曾经有人认为,杨、武两家得陈氏之传,不谈缠丝劲,是因为技术守秘。
其实,在杨、武学拳的期间,根本没有“缠丝劲”的说法。
到1900年之后,由于陈鑫的误解或别解,才有了把螺旋劲称做“缠丝劲”的说法。
赵堡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缠丝”说法不一样,这应该属于传承的基础理念。
在陈家沟的记载里,陈清平曾学艺陈有本,而陈有本是陈鑫的爷爷。
难道,陈有本教拳“传外人,不传自家人”?
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即这些太极拳理,不是陈有本传授给陈清平的。
陈有本的儿子陈季甡、陈仲甡也就无法告知陈鑫。
从道光二十三年陈季甡抄本拳谱、陈鑫民国十七年抄本拳谱与洪洞通背拳谱的对比可知,陈氏原传拳法即为通背拳。
这不仅表现在其拳谱中的《拳经总歌》及其108拳势上,而且后面的《三十六滚跌法》、《短打》、《六路花刀》等等都与洪洞的名为《通背拳谱》、《通背行拳》谱中的内容一一对应。
(引用崔虎刚先生考证之语。
)陈鑫弟子陈子明的书中记述,陈清平是 “陈有本、张彦门徒,得太极拳理,赵堡镇一系皆其所传”。
那么,是张彦将太极拳真传于陈清平?
但,按照陈家沟的传承表,张彦、陈有本、陈长兴的拳术都是陈敬柏所传。
陈家沟的太极拳传承表那么,陈敬柏传了什么拳?
陈有本传下了通背缠拳,陈长兴的太极拳里有通背缠拳的招势,陈清平的太极拳里有通背缠拳的招势。
因此,陈敬柏武馆传授的武术,应是当时的通背缠拳。
不过------陈长兴后人(陈照奎)传下的带明显缠丝形的太极拳老架、十八罗汉气桩功,不是陈敬伯所传;陈清平传下的“十三式”、华山老人调气图等不是陈敬伯所传。
这应有其他来源。
那么,陈鑫的太极拳从何而来?
陈子明著述中的《太极拳要义二》,有一段对父亲的记述:“先严讳复元,自旭初,初学于耕耘公,功成后复从仲甡(1809—1871)习新架”。
这里的“仲甡”指陈仲甡,是陈鑫的父亲。
这句意思是:陈子明的父亲陈复元,最初跟陈耕耘学“老架”,后又向陈仲甡习练“新架”(小架)。
在这里,陈复元学于陈耕耘的陈氏太极拳“老架”,并不是当代所说的“老架一路74势”,而是,陈耕耘在父亲陈长兴所创拳术(陈照丕著述中的“老拳谱92势”)的基础上,采摘了“二套拳”、“小四套”(陈季甡抄本)的招式而创编的一套拳,在<两仪堂本>中称为“头套十三势”。
陈子明《器械丛集陈两仪堂记》中 “太极拳(即十三折)”的拳谱,其中“栽一捶(原注︰老拳此处有铺地锦)”,对应的“头套十三势”招式即为“铺地锦”。
由此可知,陈耕耘学过陈家沟拳谱中的几套拳术,应是陈有本所授。
在杨氏太极拳的各种套路中,招式更杂,但没有这几套通背拳的混编痕迹。
显然,“陈耕耘学艺陈有本”的说法无误。
同时,也符合了一种说法:当时陈家沟,村北的拳场是陈有本教刚硬的拳法,村南是陈长兴教柔软的拳法。
陈家沟关于太极拳的传闻在这里,陈复元学于陈仲甡的“新架”,应是<两仪堂本>中的“太极拳(十三折)”。
陈鑫以此套拳为基础,改编成了六十四式小架,录入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
陈金鳌(1899—1971)的手抄陈鑫拳谱,抄录有“揽扎衣”、“运手”的写法,可见陈鑫的原来用字。
同时说明了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来源之一,就是陈长兴陈耕耘所传。
陈季甡陈鑫的拳谱抄本中,招式的名称写为“懒插衣”、“云手”、“闪通背”、“玉女穿梭”、“抱头推山”等。
陈长兴传至陈照丕的拳术谱中,记述的是“揽扎衣”、“运手”等招式名称。
陈鑫没有使用家传拳谱的写法,说明这是两种拳术,即通背缠拳与陈长兴绵拳(太极拳)。
陈鑫家传抄本<两仪堂本>把炮捶作为二套拳,显然比<文修堂本>要晚一些。
《器械丛集陈两仪堂记》用字较文雅,而且错字较少;而“文修堂本”用字较俗,有些同音字的误用,可能是最初上课的笔记。
在<文修堂本>中,也有一套“头套捶拳架”。
其中招势有“金刚大捣碓”、“伏虎”、“回头豹虎推山”、“闪同碑”、“倒碾红”、“玉女攒梭 ”等写法。
很明显,作为有家传抄录拳谱,又是庠生的陈有本家,不可能编写出这样粗劣的拳谱,应是有人从别处记述而来。
这套拳,也是小架拳的来源之一。
两仪堂本把文修堂的炮锤作为二套炮捶,显然文修堂比两仪堂本要早一些。
而陈仲牲抄本、陈鑫抄本比文修堂也要早一些。
在赵堡及陈家沟,都流传着陈有本与陈清平交好的说法。
<文修堂本>中的“头套捶拳架”,应来自赵堡拳。
金刚大捣碓与金刚三大对,是可以对应上的。
陈鑫(1849-1929年)为了编出一本拳术书籍,造访了不少拳家,就包括赵堡太极拳的习练者,这在《陈氏太极拳图说》有所体现,除了有赵堡陈清平(1795-1868)的“缠法”之说,还提到了“耍拳”,诸如---“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耍拳,一在窍道,一在身法”等。
而,“耍拳”理论为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1810—1890)首创。
由此可知,陈鑫曾造访赵堡和式太极拳的传人。
总而言之:(1)陈鑫的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源出赵堡拳家,记述不同,或因传承不同。
(2)陈鑫改编的陈氏太极拳小架,有两套拳法来源:一套就是陈长兴陈耕耘所传,另一套是赵堡陈清平所传。
(3)陈鑫的“缠丝劲”,并不是武术传统的“缠丝”之说。
文修堂本>文修堂本>文修堂本>两仪堂本>两仪堂本>两仪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