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统计学生“家庭背景”究竟用意为何?
我想,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
我曾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6年,担任过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副校长,对学校的运行机制很了解。
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校教育来说,总体是没多大的调查意义的。
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目前除了私立学校和个别公办学校是小班化教学,绝大多数学校一个教学班的人数都在40人以上。
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家庭,学校和老师都不会去逐一调查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
除非教育主管部门有要求,更多是完成一些统计信息填报,学校才会要求家长配合提供相关数据。
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家长,还是有必要提供家庭信息的,特别是对班主任。
正因为我们不是小班化教学,一个班学生的家庭情况很复杂,老师只能统一教学,容易忽略个性化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举个例子,学校组织航模比赛,全班40人有25人自愿参加,其中有3人进入区上的决赛,区上决赛获奖有一定比例人数参加全国比赛。
如果全国比赛又获奖了,可以在升学时有加分政策。
请问,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参加区上决赛的资格,你让不让孩子参加后面的比赛?
不去,可能会浪费今后升学加分的机会,去了也不一定就能得奖。
我想,大多数家庭还是愿意让孩子去试一试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些家庭承受不起后续比赛买新模型、训练、外出比赛的住宿等费用。
如果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可能就会给出中肯的分析建议:你家孩子虽然在这方面有一定潜力,但是获国家级奖希望不大,而且比赛所需要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比较大,请你们考虑一下是否让孩子继续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
如果孩子家庭条件好,老师肯定会告诉你,有机会就去把握,万一在全国获奖了,对孩子既是一种锻炼、增长见识,又能升学加分,这是多好的机会啊!还有心理教育方面,是很多家长不重视的。
有些父母离异,对孩子打击很大,但是家长以自己的隐私为由,不告诉老师,当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老师找不到症结所在,会错失很多矫正良机。
学校调查学生的家庭背景,不是学校要利用某种关系,而是为了教育的需要。
当然,有没有学校利用学生的家庭背景来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我想还是有的,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