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2022-11-01
6 阅读
唐朝官制区分“官”与“职”,“官”指的是你的品级,“职”是确切负责的事务。
到了宋朝,“官”与“职”之外,又多加了一项“差遣”。
你是什么层级,是几品,这是“官”;你的编制在哪个部或哪个州,这是“职”;但你真正做什么事,是“差遣”。
宋代继承唐代,相较于皇权,将官职的地位压得更低。
比如,当苏轼担任定州知事时,他的“官”是“朝奉郎”,这是规定他品级的,表示他在“郎”这个等级上,而他的“职”,也就是官僚系统中的编缺归属,是端明殿学士,但他真正做的工作,也就是他的“差遣”,是去管定州。
为什么会这样?
那就是官僚体系中的任命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皇帝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依主观意愿调动。
我们看宋代士人的传记,最突出的部分就是他们都经历过好多次升贬调职。
一旦通过科举开始当官,就一下子进中央一下子到地方,一下子去这里一下子去那里。
宋代文人当官有一个矛盾的情况,一方面一旦当官就几乎保证可以一辈子当官,但另一方面,在官职上的时间很长,必须忍受甚至习惯并做好随时会被调来调去的预期准备。
这样的矛盾源自政治权力安排上的矛盾,那就是宋代皇帝需要抬举文人来压抑武人,解决从唐末以来严重的武人治国或武人乱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