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八九十年代会产生那么多巨星?

2022-11-01
11 阅读

一、六七十年代或者更早期南下或者叫南逃到香港的,算是有点文化的人,包括珠三角和长三角一些知识分子,例如金庸是长三角人,也是文化界的表表者。

这些文化人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香港环境特殊,区别于内地思想保守、审核严格,在宽松的环境下几乎任何题材的创作都可以搬上大银幕,例如《古惑仔》打打杀杀名动一时并且大获成功。

没记错的话,2022年元旦陈小春唱古惑仔的歌唱到上了央视,古惑仔唱上央视即使在今天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更何况在八九十年代,我们内地没有如此宽松的环境的。

内地审核严格、力求导人向善。

三、五六十年代以来珠三角人出外谋生者众多,遍布欧美以及东南亚,于是粤语在国内外都自成一派。

恰恰香港也是粤语文化主流阵地,于是香港电视剧或电影一经推出,必定在粤语圈引起震动,尤其东南亚一带影响甚广。

在那个娱乐方式单一、出产不多的年代,唯香港能拿出大胆或出彩的影视作品,震动整个华语圈已成必然,而影视中的主角自然而然为人熟知。

历经多年没有沉沦的,也就成了巨星。

四、八九十年代,内地还没解决温饱问题,算是发达的珠三角还在讨论着公社、以佛山为代表的桑基鱼塘,那时的政治课本上还有一句“楼上楼下、电视电话”标志着人们开始富足、一个家庭可以有两个电视机或两个固定电话。

那个年代内地工业才刚刚起步,是没有太多人才及资金涉足第三产业的,所以也没有影视娱乐产业。

想想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初的摄影器材、菲林胶卷得有多贵,平常人家连碰这些东西的机会都没有,一切一切的条件都没有,所以八九十年代中国内地是不可能产生影视巨星的。

如果硬要找,那少林寺的李连杰算一个,西游记也有几个。

五、内地思想解放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由极度保守过渡到适度开放。

以成人的视觉,以深圳大兴土木、建立工业区揭开序幕;以当时中学生的视觉,以曾经轰动一时的深圳中学生作品《花季雨季》揭开序幕。

发展到今天,就是你看到的今天。

至于今天的中国内地会不会出巨星,应该是比较难了。

一切环境都变了,不再稀缺,皆可触及,人人都可以是星,于是成了小星。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