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先被追为皇帝,又被扒出坟砍头鞭尸,顺治为何如此善变?
1652年,14岁顺治帝亲政。
两个月后,多尔衮被掘坟鞭尸。
很多人怀疑,顺治如此善变,是为了泄愤生母被其染指的事实。
实际上,顺治不是善变,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福临(顺治帝)还是6岁幼帝时,曾亲眼看自己的十四叔多尔衮出入母亲大玉儿的寝宫,还对母亲做出了亲密动作。
但福临当时看在眼里,却不敢说什么。
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皇太极猝然去世,6岁的他,在母亲的筹划下登上皇位,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的大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
为了庇护他,大玉儿和多尔衮多年来一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一个是6岁幼帝,一个是30出头的年轻太后,在失去了皇太极这个靠山后,想要活下去,只能寻找新的靠山。
多尔衮,就是大玉儿找的新靠山。
多尔衮和大玉儿,本来就是青梅竹马的恋人。
大玉儿还是科尔沁草原上的小女孩时,她的姑姑哲哲回到草原,向她的爷爷莽古思讨要了她。
莽古思:咱们科尔沁不善打仗,偏偏强邻又这么多,东有大金国,西有察哈尔,再加上南方的大明朝,哪一个也得罪不起。
惟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广结善缘。
莽古思的广结善缘,就是不停地用家族里漂亮的女孩去联姻。
哲哲就是身负这样的使命嫁给了皇太极。
可随着皇太极后宫女人越来越多,哲哲有点力不从心,再加上她又怀孕了,为了不让其他女人趁虚而入,她想到了自己美丽的侄女大玉儿。
13岁的大玉儿,就这样成了30几岁姑父皇太极的女人。
可,大玉儿真正爱的人是多尔衮。
多尔衮得知后,和大玉儿商量想要私奔。
哲哲知道后,晓以利害关系,告诉大玉儿说,当年的叶赫部因为悔婚努尔哈赤,结果被灭族。
如果大玉儿和多尔衮一走了之,会有无数无辜族人因此丧命,科尔沁将迎来灭族之祸。
这样的代价,大玉儿付不起。
大玉儿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含泪告别多尔衮,嫁给姑父皇太极。
因为和多尔衮有着这样剪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在皇太极驾崩后,大玉儿和哲哲皇后商量后,决定由大玉儿出面,去说服多尔衮,拥立6岁福临为新帝。
福临称帝,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之争告一段落。
可实际上,福临手里一点实权没有,多尔衮俨然才是皇帝。
儿子的处境,大玉儿看在眼里。
大玉儿虽然依旧钟情于多尔衮,可她首先是一个母亲,当儿子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她感情的天平倾斜了,她选择了保护儿子。
她一边放任多尔衮的张狂,给他权力,给他地位,给他荣耀,也给他美色。
“天欲其亡,必先令其狂。
”多尔衮的势力越来越大,朝野上下,他一个人说了算。
在福临亲政前,多尔衮还做了件疯狂的事情,他要求娶大玉儿。
这让福临很是崩溃,他找到大玉儿说,自己宁可不做这个皇帝,也不能看着母亲受辱。
大玉儿没有向儿子解释太多,只是说自己是自愿嫁给多尔衮的。
实际上,早在福临来找大玉儿之前,大玉儿和侍女苏沫儿(也就是苏麻喇姑)之间,就有过一段推心置腹的对话。
苏沫儿虽然是个侍女,可有着不一般的智慧,她告诉大玉儿,不如先答应多尔衮的求婚,顺着他,以便能让福临顺利亲政,再多争取点时间,慢慢培育亲信,一点点拿回权力,削弱多尔衮的势力,慢慢铲除他的羽翼。
可是这些苦心,福临哪里知道。
福临咽不下这口气,点了一出“陈平盗嫂”的戏,让大玉儿很是尴尬。
他对多尔衮的恨意更是犹如涛涛巨浪,在心底翻滚,看着他以“皇父摄政王”自居,他内心五味杂陈。
以上是《孝庄秘史》中的剧情,这部电视剧和其他影视剧一样,把多尔衮和大玉儿描写成了一对苦命鸳鸯。
实际上,这和野史一样,并没有什么可信度。
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福临恨多尔衮,这个仇恨大概是从坐上皇位那天起,就已经深埋在心里了吧。
那么,我们从电视剧中跳脱出来,去回答一下,在历史上,多尔衮死后先是被封帝,后被顺治(福临)扒出来砍头鞭尸,是不是顺治善变?
答案是,并不是顺治善变,而是有高人指点。
在顺治的成长中,有两个女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个是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大玉儿),一个是母亲的陪嫁侍女苏麻喇姑。
接下来,我们一一道来,先说一下两个女人在福临的成长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也自然就见分明了。
孝庄31岁守寡,在扶持福临登基上,起了关键作用。
孝庄太后是个很有智慧的女人。
她嫁给皇太极时只有13岁,嫁过去仅一年,就经历了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基等一系列大事,开了眼界。
孝庄的姑姑哲哲,是个很有头脑,很有格局的女人,她一直用自己的智慧在维护科尔沁和后金的关系。
孝庄是哲哲的侄女,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在孝庄初嫁皇太极时,哲哲对她的教诲应该不少。
再加上孝庄本身就很有才华,悟性很高,是个智商情商都在线的人,天生就是干事业搞大事的人。
她作为皇太极的妻子,耳濡目染,从皇太极那里学到不少东西。
1643年,皇太极骤然离世,面对一锅粥的皇位相争的局面,孝庄能果断处理,和哲哲皇后联手,取得多尔衮支持,扶持6岁福临登基,她的政治才华才开始展露。
同样是年轻母亲携带幼子,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被动多了。
阿巴亥身边有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已经成年,却被逼得殉葬,而孝庄却能扭转局面,扶持儿子登基,这背后的智慧,是常人所不及的。
我个人认为,作为阿巴亥殉葬事件的亲历人,孝庄作为皇太极的妻子,对阿巴亥殉葬的内幕是知情的。
皇家内斗的残酷性,她见识过,所以,她有所准备,或者说,作为皇太极后妃中的一份子,她在心理上,对类似突发事件是有心理准备的。
因为事先有所考虑,一旦大事临头,她能迅速反应,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皇太极驾崩,皇位之争白热化,是立皇长子豪格,还是立多尔衮为帝,大家争论不休。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孝庄静观其变,在豪格和多尔衮的竞争中找到了破绽,继而又找到了突破口。
拥护豪格一方所坚持的,无非是要立先帝的子嗣为帝,可先帝不只有豪格一个儿子。
这就是孝庄最先找到的一个破绽。
孝庄把原本支持豪格的正黄旗大臣索尼拉拢了过来。
她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利弊,一是从自己娘家科尔沁的角度,觉得立福临,对科尔沁和满清都好,这里得感谢孝庄有个好后台,娘家力量大了,说话都要硬气三分。
二是从索尼自己正黄旗的立场考虑。
利益至上,是结盟的关键,孝庄把握得太好了。
对于多尔衮,野史记载是因为两个人有旧情,再加上有太后下嫁的说法,就让人误以为是多尔衮要美人不要江山。
实际上,是多尔衮够聪明。
如果他自己直接上位,名不正言不顺,和豪格之间必定有场战争,会对整个满清不利,会影响统一中原。
福临虽然只是6岁孩童,但却是皇太极的儿子,他做皇帝和豪格做,其他人意见不会太大。
再就是,福临年龄小,好控制,实际上大权。
两个聪明人,心里各有自己的小九九,最终促成了福临登基,为顺治皇帝。
孝庄是如何利用多尔衮为福临打天下的?
孝庄太后很明白,在儿子福临没有亲政之前,他们孤儿寡母要仰仗的人,就是多尔衮。
孝庄也知道,多尔衮的野心有多大。
既然多尔衮想要,孝庄就毫不手软地给。
为了安抚多尔衮,孝庄太后以顺治的名义,不断地给他加封尊号,从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再到皇叔父摄政王,直至到皇父摄政王。
对于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多尔衮自然很是受用,他虽然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
在多尔衮看来,自己只差了一个皇帝的封号,更重要的是,只要他想,他随时可以取而代之。
多尔衮东征西战,与其说为福临开疆辟土,不如说是在为自己打江山。
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孝庄有没有献出自己,以此来进一步拉近和多尔衮的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
我个人推断,也是极有可能存在的。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
宣太后芈八子,为了儿子,委身义渠王多年,等待时机成熟,一举消灭了对秦国威胁很大的义渠。
孝庄一边迷惑多尔衮,一边教育儿子韬光养晦。
说到孝庄对福临的教育,就不得不说苏麻喇姑了。
苏麻喇姑是孝庄的陪嫁侍女,一生追随孝庄,对她忠心耿耿。
苏麻喇姑是侍女,更是孝庄的军师。
苏麻喇姑虽然只是一个侍女,可却有着聪明的头脑,她在清宫陪伴刚嫁过来的孝庄学习满语时,比孝庄学得还快,不但精确地掌握了满语,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满文。
她的才干和忠诚让孝庄很是放心,经常交给她一些重要的事情做。
顺治继位之初,多尔衮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位儿皇帝,直接以教养皇帝为借口,剥夺了顺治和孝庄之间的联系。
按照当时的规定,顺治一个月才能见孝庄一次。
这对于一个6岁孩童来说,失去了母亲的教育和指点,又被多尔衮控制着,无异于雪上加霜。
不能光明正大教导儿子,却可以暗里地给他出主意。
这样,苏麻喇姑就成了母子之间的“传话人”。
而且,孝庄还经常和苏麻喇姑商讨要事,苏麻喇姑经常为孝庄出谋划策。
顺治因为受多尔衮压制,又被母亲严厉督促读书学习,他性格上难免压抑又叛逆,苏麻喇姑从中也起到了斡旋作用,是母子俩之间的调和剂。
孝庄教导顺治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同时,孝庄还给顺治找了忠心大臣来做帝师。
别看顺治平时对多尔衮毕恭毕敬,还跟个野小子一样,平日里只知道玩闹,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实际上都是装的,目的是麻痹多尔衮。
先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两个月后再掘墓鞭尸,不是顺治善变,是孝庄送给顺治的亲政大礼包。
1650年,38岁多尔衮坠马身亡,顺治追封他为义皇帝,按照皇帝礼仪下葬。
与此同时,顺治得以顺利亲政。
可两个月后,顺治又亲自颁发了多尔衮的14大罪状,不但撤销了一切封号,还掘墓鞭尸。
有人说,顺治之所以这么做,是要宣泄多尔衮染指生母的事实。
而且,对于顺治的行为,孝庄未置一词。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太小看顺治了。
顺治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多尔衮怎么也是有功之人,而且人脉广,他要动多尔衮,必须一击而中。
他先是封赏多尔衮,死后给殊荣,为的是麻痹多尔衮集团人员,等候自己大权在握时在秋后算账。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来,顺治是个很有心机,很能忍,很有远见的帝王。
可事实上,这更像孝庄的手腕,是她提前布局,为儿子布置了这一切,是她送给顺治亲政的豪华大礼包。
种树的是孝庄,摘果子的是顺治,以雷霆之势来铲除多尔衮和他的利益集团,是为顺治亲政扬名立威。
这样的手法,在康熙时候,再次上演,在铲除鳌拜势力时,孝庄依旧是那个强大的幕后推手。
高手博弈,真的非同一般啊,关于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