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儿子李恪真的很强吗?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他?
怀念说不上,但为他惋惜是真的。
李恪一切都好,他争不过李治,最后当不上皇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并非李世民嫡子,而且母族“弘农杨氏”的力量不够强,但抛开出身和背景来说,李恪的确很像李世民,比李承乾、李泰都像。
抛开李世民军事能力不说,李世民当皇帝一生,最让人钦佩的是什么?
是他对天下文政运筹帷幄的能力吗,是他不分昼夜对天下的经营吗?
并不是,而是他善于听从谏臣的意见,并且跟随改正,他还大方提倡谏臣对他“激烈”建言,不怕说得难听,就怕不说,所以李世民当皇帝那么多年,一切错误都是在指导下被纠正的,若不是心胸宽广,又何如十年如一日,天天接受被骂。
李世民本以为李承乾跟他是一样的,但李承乾后期心态崩溃了,李世民才知道,他的嫡长子跟他并不一样。
真正最像李世民的,乃是他的第三子,庶子李恪。
李恪特殊的身份:隋朝外孙。
唐朝也是从关陇世族的发展模式中诞生出来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就要讲究“子以母贵”。
大家都是皇子,除了“嫡子”(皇后所生)外,庶子的地位高低并不是很严格地按照“长幼顺序”,也不是生母的后宫排位(但一般来讲,母族势力强大的,排位几乎都很高,所以还是利益关系),而是“母族”势力。
李恪的“外公”乃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以至于大唐人人谈之色变,但这个“厉害”,却未必能给李恪助力,原因很简单,李恪的外公乃是大唐前一任皇朝的“亡国之君”(不是末帝):隋炀帝。
当然,真正厉害的李世民,敢把隋炀帝的女儿杨氏娶进宫中,虽然隋炀帝之死跟李世民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就连间接关系都是勉强,可李家到底是拿走了杨家的江山,光这一点,双方就是“死仇”。
可李世民还不仅纳杨氏进宫,甚至百般宠爱,所以杨妃的地位很高的。
能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理由,就只能是这种“世族”的理性变通,从江山更迭的角度来看,李家和杨家不共戴天,但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抛开情绪,两家本就是亲戚,如果用“利益集团”的概念取代“利益家族”,那么就顺眼多了。
今日的皇帝是杨家,来日是李家,后天指不定是谁来当皇帝,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保证大权在一个群体里流转,不拘泥于皇位上的那个具体是谁,只要姓李或者姓杨,那就可以了。
因此,杨妃的地位就在这种“吊诡”的局面中显得很高,但又不会太高,比杨妃更郁闷的是她的儿子李恪。
后宫如何如何,终究是后宫,但皇子却不一样了,一个好的母族,能决定他们的上限,按理说,李恪的母族算是很强的,把他的身份拿来“夺嫡”,那是有资格的。
可问题也来了,李恪这小子,可是隋炀帝外孙啊。
所以李恪自己都很无语,这关系不偏不倚,正好他是前朝皇帝外孙,既是亲人,又是仇人,尴尬不尴尬?
曾经叛逆过的李恪。
虽然看似李恪的“夺嫡”身份有点不妥,但作为李渊的孙子(李渊个人非常偏向杨氏族人)、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出身就是赢家,不管是李世民和李渊争权如何,李恪的地位一直在上升。
武德三年,年仅两岁的李恪被封为长沙郡王,同年领湘州刺史,而再过了五年,也就是武德八年,李恪改封为汉中郡王,领梁州刺史,同样的,李恪并不需要去任职,只是遥领。
在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成功后,李世民当上皇帝,并立即再次加封李恪,年仅十岁的李恪立即成为了亲王,年纪不大,却早到达人生巅峰: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
贞观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
可李恪的问题也出现了,这小子长大后,有点叛逆。
李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乃是“齐州都督”,在贞观七年,李世民陪李恪吃了一顿饭后,才十几岁的李恪就准备出发齐州就任,这一顿饭李世民语重心长地告诫李恪,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李恪一一称是,不日便出发。
其实李世民对儿子们的期望都很高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太子李承乾,被李世民制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找来当朝有威望、建树、思想的大臣全部给他“灌输”道理和知识,而李承乾,没有反抗,渐渐成为一个“乖宝宝”。
李世民本以为李恪也是这样,谁知道,李恪会叛逆。
贞观十一年,已经上了好几年班的李恪照常继续按照李世民的计划“镀金”,前往安州担任刺史,就在这次“任上“,李恪闯祸了被弹劾了。
基于李世民打造的朝堂环境,臣子们都以“弹劾”、“上谏”为荣,对于皇帝都敢直接多批评,不含蓄,所以李世民的儿子们,跟后世的皇子不一样,活得很“规矩”。
李恪有一回和自己的“发小”(乳母的儿子)玩“博簺”(在田地里玩类似于下棋的游戏),导致田地大量受害,这还没完,李恪犹爱打猎,喜欢跟李世民一样骑着马背着弓箭四处横扫,就这样,李恪被人“弹劾”了。
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理由很简单:这小子身为父母官,带头祸害田地,没教养!李世民大怒,第一时间责怪李恪的“秘书”权万纪,还声称要弄死权万纪,因为就是权万纪失职,没帮他管好儿子,才导致李恪变坏了。
根据李世民的行为风格和脾气来看,李世民想杀权万纪,绝不可能只因为这件事情,那么能够解释的就是,李恪犯的浑事不少,才被李世民认为权万纪教导无方,所以李世民才急嚷嚷着杀了权万纪。
这反映了李恪的确年少时候不是什么好孩子。
可李世民喊着要杀掉权万纪这件事情,又被人批评了。
很郁闷,李世民很郁闷,他有时候都不知道,找一群人天天来骂他们父子是对还是错,但李世民还是理智了下来。
改变才是难能可贵,变化后的李恪。
被弹劾后的李恪被教会做人了,他才第一次知道,这群文人这么可怕,灰溜溜地回到了京城受训。
见到了李世民,李恪很惶恐,但李世民终究是没有发脾气骂他,而是给李恪讲道理。
其实李世民自己也不知道,若不是他十八岁开始起兵征战,他这一身的“调皮”该如何发泄,李承乾、李泰这些儿子都好,但实际上不像他,只是活成了自己最理想的样子,真正像他的,乃是这个会犯错,会惶恐的李恪。
因此李世民作《诫子书》给李恪,希望李恪能快点懂事,明白一些道理。
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
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
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
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李世民给李恪讲为君之道,讲皇家的意义,讲一个人享有了权力,但也要付出义务和代价,这些都是李世民很客观的人性真理,没有那种我是皇帝,天下皆为奴仆的傲慢,核心的思想仍然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恪大受震撼,回去后梳理人生,决定多听权万纪的话。
所以李恪光是“知错能改”这一点,就和李世民特别像,李世民看似顺畅早慧的人生历程中,其实也充满了年少轻狂,他也曾多次悔恨,因此对于魏征这个曾经是李建成谋臣的人物,他选择留下来了。
李恪比起李承乾更真实,更像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而随着李恪的配合,权万纪对李恪的教导也非常上手,李恪对权万纪非常尊重,钦佩他的耿直,李世民渐渐地感受到了权万纪的能力,后来他的另一个儿子李祐有些叛逆,又是把权万纪给安排到李祐身边当老师去了。
久之,由御史中丞进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
徙吴王长史。
王畏其直,善遇之。
齐王祐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祐长史。
进步后的李恪让李世民非常满意,李世民当时最满意的儿子,也就是李承乾、李泰、李恪,而只有李恪是庶子,并且在李世民看来,李恪的品性要比李泰、李治好得更多,李世民会对庶子如此称赞,只能说明李恪做得真的很好。
太子造反,夺嫡暗流。
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后不久,李承乾终究是走上了不归路。
其实在贞观十二年的时候,李恪和李承乾的人生已经开始有了“分叉”。
李恪变得更好了,而李承乾,此前李世民觉得他“完美”的背后,还是暴露了李承乾的本性。
李承乾在长孙皇后死后,变得脆弱不堪,他卸了以往乖宝宝的面具,不再尊重老师,也不再听从李世民的话,他不想当一个好太子,他只想做自己,比起李恪最起码还叛逆过,李承乾是压根没有叛逆的机会,从小就跟囚犯一样,被灌输这、灌输那。
另一方面,李世民错误地用自己面对谏臣的态度施加给李承乾,李世民觉得自己可以接受朝臣的心直口快,可李承乾还只是个小孩,天天被老师骂,轮流骂,那也太惨了,因此李承乾在经历亲弟弟李泰的“威胁”后,心态崩溃了。
于是他造反,明明是太子了,却还要造反,最终造反不成,落得被捕下场,连李承乾的舅舅长孙无忌都没有包庇可怜他,上书李世民斩杀李承乾,李世民百般运作,苦苦哀求,才让李承乾被废庶人,免去杀身之祸: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
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乃幽泰于将作监。
这本来是李泰最想看到的局面,可李泰心狠,告诉李世民,若让他当皇帝,那么他就先杀掉自己的儿子们,这是为了让李世民相信,李泰以后立“皇太弟”,也就是把皇位率先传给李治,“好孩子”李泰让李世民百口莫辩,他第一次觉得,他当爹很失败。
李世民知道,李泰当了皇帝,李承乾、李治都死定了,只有李治这个性格当皇帝,才能保住几个人,所以立了李治。
但李治也有很致命的缺点,为人懦弱、性格太良善、资质平庸。
所以思来想去,李世民开始考虑李恪,这个才是最像他的儿子: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
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李世民想立李恪,受到的最大阻力就是长孙无忌,以外戚长孙家族为首,纷纷反对,理由自然很简单:李恪是隋炀帝外甥。
李恪不是长孙无忌亲外甥。
李世民很无奈,想据理力争,但他还是处在被世族捆绑的姿态,皇权没有庞大,最重要的是,李世民也知道,如果非要立李恪,未来又是一场内乱,所以李世民是“试探”,看看李恪的支持率,但结果让人悲哀。
因此这才说,李恪的“母族”也限制了他。
李恪结局:被长孙无忌步步害死。
因为李世民的缘故,长孙无忌的历史形象一直是“光明贤良”的,但事实上,长孙无忌也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比如“诬陷”李恪。
唐高宗即位的时候,他的妹妹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牵扯出了“谋反案”,当房遗爱被抓的时候,长孙无忌暗示房遗爱“诬陷”李恪,从而得以自保,房遗爱相信了,于是他上告唐高宗,这里面还有李恪的身影。
李治百般煎熬,听房遗爱说完这些,而后又学李世民哭着“求情”,求朝廷放过李恪,可大家不愿意(李治很有可能也是在演戏),最终要处死李恪。
这让李恪仅活了三十四岁,在被处死前,李恪大骂长孙无忌“族灭”,这属于是彻底和长孙家族撕破脸皮了:高宗即位,房遗爱等谋反,敕无忌推之。
遗爱希旨引恪,冀以获免。
无忌既与恪有隙,因而毙恪。
临刑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
若宗社有灵,当见其 族灭!”不久,竟如其言。
而史书很戏剧性的记载就是“不久,竟如其言”,这说的正是在废王立武后,李治和武则天联手扳倒了长孙无忌,并且清除了长孙家族的事情,长孙无忌的确如李恪所言,遭到了很惨痛的报应。
后来一直到唐中宗时期,李恪才被平反。
总结:李恪作为李世民庶子,的确十分突出,作为唐太宗的众多儿子之一,能被唐太宗说一句“类我”,这本身就是对李恪最大的认同,什么皇子最适合当皇帝,当然是最像皇帝的那个皇子了。
可李恪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没法忽视,那就是他的母族背景。
李世民也不是超然的,他也要考虑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他跟长孙家族有情有利,不仅是单纯的瓜葛,而且长孙无忌的辅佐的确很重要,为了多方利益,他只能选择明显很平庸的李治了。
而李恪被后世人所“怀念”,更多是对他的一种同情,明明有皇帝的机会,却没有皇帝的命,一切的一切,都是命数主导,时也命也,李恪再像李世民,也终究要服从于现实。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