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时的乾隆有见过年轻的道光甚至孩童时代的咸丰吗?

2022-08-11
19 阅读

乾隆的长玄孙载锡爱新觉罗载锡,一个没多大名气的清朝宗室,却是乾隆的第一个玄孙——长房长孙长曾孙长玄孙。

载锡与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同辈,年纪却相差大半个多世纪——载锡生于1784年,同治帝生于1856年,光绪帝生于1871年——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一样。

甚至,载锡比同治帝的父亲咸丰帝(1831年出生)都大了四十多岁。

载锡去世十年后,咸丰帝才出生。

按辈分来说,咸丰帝是载锡的族叔。

但是,咸丰却没见过自己的曾祖父乾隆。

这主要是嘉庆、道光、咸丰这一支系出生的太晚。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而载锡的曾祖父永璜,则是乾隆的长子。

永璜比颙琰(嘉庆帝)就大了32岁。

乾隆四十九岁时,才有了嘉庆。

道光帝作为嘉庆的长子,父子的年龄跨度倒也不大。

只是道光的儿子咸丰,却是在他49岁时出生的。

乾隆与嘉庆差了49岁,道光与咸丰又差了49岁。

两者相加,都有百年了。

但是,乾隆是见过道光的。

绵宁(道光帝)10岁那年,曾跟随乾隆打猎。

还因为打到了一只鹿,而被乾隆赏赐了黄马褂。

那一年,乾隆都已经八十一岁了。

就在此前一年,乾隆在避暑山庄考校众皇子皇孙射箭。

时年八岁的载锡五发三中,也被乾隆赏赐了黄马褂。

载锡十四岁成婚,乾隆在第二年才去世。

如果乾隆活的再久一点,都有可能看到自己的来孙(第六代)——载锡的长子溥庆在乾隆去世四年后出生。

但,溥庆在出生当年就夭折了,终究没能“续写传奇”。

而作为乾隆的长房后裔的载锡,爵位也不高。

这就要从载锡的曾祖父永璜说起了。

载锡的出生,挽救了曾祖父绵德一家永璜是乾隆的长子,但不是嫡子。

乾隆的嫡子是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琏(嫡长子,皇次子)、永琮(嫡次子,皇七子)。

乾隆本人及其之前的三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都是庶出。

所以,乾隆就一直想立自己的嫡子为太子,“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

结果,乾隆的嘴就跟开了光一样。

立了永琏为太子,两年后永琏病逝。

立了永琮为太子,两年后永琮夭折。

就在永琮去世不久,富察氏皇后也伤心过度而死。

乾隆因此情绪非常不稳定,被形容为“几类疯狂”。

正后(富察皇后)继殁,帝痛愤之极,几类疯狂。

曾足踢皇长子仆地而痛击之;又将朝中重臣二人杖毙;皇长子永璜也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被乾隆认为哭得不伤心,而遭到乾隆痛打——先一脚踹翻,再扑上去打。

结果,永璜也心情抑郁,不到两年就病逝了。

自己的长子也死了,乾隆又非常悔恨,便追封永璜为定亲王。

永璜之子绵德,便承袭永璜的爵位,成为定郡王。

绵德是乾隆的皇长孙,受到乾隆的特殊关照。

绵德的婚事,也是乾隆包办,先是将自己的长外孙女博尔济吉特氏嫁给他做嫡福晋。

这位博尔济吉特氏,出身于科尔沁部,母亲是乾隆与富察皇后唯一的女儿,身份尊贵。

不久,博尔济吉特氏去世,乾隆又为绵德指派新的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怡亲王胤祥嫡长女之女。

可是,就在绵德春风得意之际,却因为“结交朝臣”,被乾隆夺了爵位,差一点就开除出皇室宗籍。

结交朝臣,算是多大的罪,至于被夺爵吗?

其实,绵德的事情可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因为,他结交的这位朝臣是礼部侍郎。

据说,绵德是与这位礼部侍郎探讨了一下,皇长孙继承皇位的合理性。

这可是皇家最忌讳的话题。

也就是绵德,要是换了一个人,可能被圈禁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绵德的定郡王爵位,被转给其弟绵恩。

在绵德去世前两年,载锡出生。

因为绵德是乾隆的皇长孙,载锡又是绵德的长孙。

所以,在乾隆得知自己有了长玄孙之后,也是喜不自胜,便借此恢复了绵德的爵位。

当然,亲王是做不成了,绵德被晋升为固山贝子。

之后,绵德这一支就一直世袭贝子。

这也是多亏了载锡的出生。

而绵德的弟弟绵恩,在继承了定郡王爵位后,凭借自身能力,差点就继承了皇位。

被朱元璋耽误的绵恩绵恩是绵德的同父异母弟,年纪只差了一个月。

乾隆在剥夺了绵德爵位后,就把定郡王的爵位给了绵恩。

绵恩的骑射功夫很好,也得到了乾隆的宠爱。

就拿那个打猎射箭被赏赐黄马褂的事情来说,就不仅有道光帝、载锡两人。

比他们还早被赏赐的正是绵恩。

“貌颀秀,猿臂,善射,马矫捷如飞。

举止详瞻,趋跄有节,高宗爱之,弱冠即领火器营……”弱冠之年的绵恩就掌管火器营,负责京城的警卫工作。

并且,乾隆还有意安排绵恩到各个不相干的部门历练,分别有钦天监、向导处、宗人府、步军统领、阅兵大臣等。

就连朝鲜到北京的使臣都推测,能够继承乾隆皇位的,只有两人:皇十五子永琰、皇次孙绵恩。

而绵恩继位的可能性,甚至还要大于永琰。

乾隆也曾对这两个候选人,各有评语,如果把这些评语摘出来,放到一起对比:永琰,饬躬读书;绵恩,才勇过人。

永琰,长在禁中;绵恩,派管旗营。

永琰,刚明有戒;绵恩,八岁骑射能命中。

永琰,声誉颇多;绵恩,最承恩宠。

结合上述评语,也大致能推断出,两人在乾隆心里都是什么分量了。

简单来说,十五子永琰就像个乖宝宝。

绵恩,则更优秀。

可是,乾隆却偏偏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乾隆找到了一个反面教材——朱元璋。

乾隆认为,如果不是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朱棣也就不会发动靖难之役。

没有靖难之役,也就没有明朝初年的腥风血雨、血流成河。

想到这里,乾隆打了个冷战,这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儿子再差,也不能绕过去。

所以,皇十五子永琰才能最终上位,也就是嘉庆帝。

事后证明,如果当初选择了绵恩继位,可能清朝后面的历史会更好一些。

绵恩年纪比其叔父嘉庆帝还要大十三岁,身体却比嘉庆好。

嘉庆去世两年后,绵恩才去世。

而清朝在嘉庆之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道光帝的子嗣稀薄,咸丰帝早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都是幼年继位,以至大权旁落。

反观绵恩一支,其子奕绍、其孙载铨都活到了六十岁。

载铨无嗣,又过继了绵德(被夺去王爵的乾隆的长孙)的曾孙溥煦。

等于定亲王的爵位,有回到了绵德一支。

溥煦之后,又传到其孙恒馞。

恒馞与溥仪同龄,却是溥仪的孙辈。

不过,定亲王一系在清朝一直受到优待。

清朝铁帽子王,爵位是世袭罔替不降级的。

而普通亲王的爵位,每传一代都要降一级。

可在铁帽子王和普通亲王之间,还是有“过渡地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定亲王一系。

按说,定亲王只是普通王爵,早就应该降爵了。

可是,定亲王的爵位却传了四五代。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一般是,定郡王死后,被追封为亲王。

这样,他的继承人就继承定亲王降下来的郡王爵位。

等到这代定郡王再去世,就再追封为亲王。

后代再继承郡王爵位。

如此往复。

能够受到这份优待,也在于绵恩受到乾隆的格外栽培,毕竟差点就继承皇位了。

清中后期,定亲王系一直保持步军统领、宗王之长、顾命大臣、亲王郡王等重要身份。

如果反推的话,清朝丧权辱国是因为慈禧掌权长达半个世纪。

慈禧能掌权,是因为她给咸丰帝生了唯一的儿子载淳(同治帝);咸丰又早逝。

如果咸丰不早逝,慈禧也就不能掌权。

如果嘉庆不传位给道光,咸丰当不了皇帝。

如果乾隆不把朱元璋当反面教材,嘉庆也不能传位给道光。

所以,清朝灭亡都怪朱元璋。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