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
鲁迅当时一个月的收入足足有350块大洋,这完全可以让他们一家人过得非常舒服了,而且这350块大洋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中产阶级中的佼佼者。
其实我们从大洋的购买力上来看,就可以大致知道鲁迅的收入水平处于哪种阶段。
大洋绝对是民国时期最通用的货币之一,大洋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超过30年,哪怕是在建国初期,在市面上依旧能够看到大量大洋。
不过由于局势的不同,大洋的购买力在不同阶段也有所差异。
在北洋军阀时期,大洋是当时中国最通用的货币之一,绝大多数大洋就是在那个时代铸造出来的。
根据历史记载,在1914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已经相当可观,在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44斤大米。
如果按照现在的米价来换算的话,也就是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差不多等于160人民币左右。
而鲁迅的月薪一度达到一个月360大洋,也就是说他的月收入现在可以达到57600元人民币。
要知道现在90%以上的国人其平均月收入都低于5000块,这充分说明鲁迅的月收入放在现在也超过绝大多数国人。
现在我们再横向对比一下,根据民国时期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当时,一个位于上海的车夫抛去租车的费用的话,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是8~12大洋左右。
而且车夫在当时中国社会就已经算得上是中产阶级人群了,很多农民努力一个月恐怕也就只能挣1~2个大洋,也就是说鲁迅一个月收入就相当于360个农民一个月收入,也相当于几十个车夫努力一个月的收入。
而且这些文人、教授们的收入也比当时工人阶级要高不少,根据民国时期编算的《交通史路政编》统计来看,一个五口人的普通家庭在北京每个月的生活费起码都要在8块大洋左右。
而如果想要活得好一点,要保证12块大洋才可以,也就是说一年的消费要保证120大洋才算得上是能够吃饱穿暖。
而那时一个北京铁路工人的平均年工资是125大洋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北京铁路工人全年无休努力工作,也就是勉强为生,而这些铁路工人一年的工资,也就相当于鲁迅一个月工资的1/3。
就算是像医生,银行职员或者是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这些同样接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士他们的工资水平也远远不如鲁迅这样的教授。
在民国时期,一个普通医生的平均月收入其实也就是40~80大洋左右,好一点的医生可能要超过这个水平,但是很多水平不那么高的医生,也就是开个小药堂小诊所维持生活罢了,虽然要比普通老百姓过得好不少,但是也很有限。
鲁迅每个月的平均月收入,也是这些医生的数倍。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大洋的购买力有所下降,可还是非常值钱。
在1922年,想要在当时的北京租下一座老四合院的话,一个月的租金大概在30~35大洋,如果想要买下北京附近的一个带洋楼带花园的小别墅,则需要差不多4000大洋。
如果想要在民国首都南京购买一个四合院的话,则需要50~60大洋左右,也就是说鲁迅只要攒上十余个月的工资,就可以在北京或者是南京购买一座四合院了。
就算是不买房子,靠租房子也可以过得非常舒坦。
而如今我们想要在北京、南京买一套房子需要多少钱?
对房市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清楚。
当然那时的房价和现在的房价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不过这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的月收入绝对达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水准,能让他一家人财富自由。
我们再纵向对比一下,这一时期恰恰是民国的黄金发展时期,社会相比北洋政府时期有所发展,所以大家的平均收入上涨了不少。
可是依旧按照普通车夫的例子来看上海的车夫,一个月的总收入依旧不超过20大洋。
况且鲁迅的收入也一直在涨,他在刚入职教授时只能拿80大洋左右,但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工资已经涨到300大洋以上,因此在当时鲁迅的月收入还是车夫的数十倍。
那时的大师、教授们的社会阶级,算是介于上流社会到中产阶级的中间水准,算得上少数一线中产阶级。
要知道,绝大多数普通人一年平均收入也只有100大洋左右,而对于那些做生意的上流阶级,甚至是军阀政客而言,上百大洋也不算是事。
毕竟他们有时可能一瓶酒就值上百大洋。
但是不管怎么看,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像鲁迅这样的教授已经非常让人羡慕了。
而且鲁迅的月收入也代表了当时很多教授、大师的平均水平,在清朝灭亡后,西方思潮被中国新一代青年所接纳,很多新青年都在国外接受过教育,他们为中国带来了新思想。
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家,在中国社会是很受欢迎的。
而且由于当时中国整体识字率依旧只有百分之几,大多数老百姓连字都认不全,所以对文化人的特有崇拜算得上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些学者确实值得尊敬,正是他们这一批人带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明体系的奠基人。
总而言之,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文人过得还是相当不错,不过这也仅限于他们。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民国的确是一个繁荣与贫困,发达与落后并存的特殊时代,并不值得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