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给雍正,为何不担心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造反?
公元1722年,康熙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宣布:传位于四阿哥。
老四的生母德妃哭要给康熙殉葬:“我不要当太后!”话说,连自己亲妈都不支持,雍正这皇位坐得稳当吗?
手握十万大军的十四阿哥“抚远大将军王”会不会带着兵打回来呢?
康熙还在世的时候,就说过:“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
”为了皇位的顺利传续,康熙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他害怕自己一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清王朝被自己的几个儿子一搞,又变得一塌糊涂;他怕自己儿子各个都很优秀,把持不住自己,闹得朝堂内外鸡犬不宁;他更怕自己尸骨未寒,儿子们却为了皇位杀得头破血流。
因此,他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平衡,去制约,去帮助未来的继任者,顺利登上皇位。
九子夺嫡作为皇帝,康熙的前半生是可圈可点的,从8岁登基开始,他诛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退沙俄一生文韬武略。
可最让他头疼的,却是自己众多优秀的儿子们。
除了太子文韬武略,老三著书立传,还有马术骑射不输自己的老八;文化书法不错的老四和老十三;以及颇有将帅之才的老十四。
这个顶个的好儿子们,任何一个放在后世都可能是个好君主,可扎堆放在康熙这儿,就变成了大麻烦。
在康熙杀掉太子舅爷索额图后,康熙和太子的关系急转直下。
父子两开始相看两生厌。
最终,在1708年,经过大阿哥的实名举报,康熙实在是忍不住了,就把太子废了,并圈禁起来,闭门思过。
因为太子的事,和太子关系甚好的十三爷也被圈禁了一段时间。
滑头的老三和老四作为年长的皇子,自然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
眼看太子被废,大阿哥胤褆继续步步紧逼,建议康熙帝杀掉胤礽,而这引起了康熙帝的极大反感。
加上老三适时地不上一刀,说查到老大对太子用了压胜之术,才让太子言行失德,所以康熙直接把老大打入“冷宫”。
而此时,康熙另一位聪明绝顶的儿子,八爷开始崭露头角。
这位八爷从小就是厉害的角色:六岁启蒙,识文断句不输哥哥们;13岁,可以帮老爸试新收的烈马;十五六岁和老爸哥哥围猎,年龄最小的他打的猎物和大哥三哥一样多。
所以,康熙对这个“有出息”的儿子也是相当喜爱。
他的养母是皇长子胤褆的生母惠妃,所以,当康熙废太子,皇长子胤褆又知道自己夺储无望后,便向康熙推举八弟。
但大阿哥的推荐有些坑人,他说相士张明德给老八看相,说他有储君之相,建议立老八位储。
话说,这储君乃一国之本,可是你一个相士能说了算的事情?
所以,康熙对老八这种想上位使得歪门邪道表示很不满意。
虽然后来得知,这整件事都是老大个人的骚操作,似乎和老八没啥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在争储这件事上康熙就冤枉了老八。
因为后来康熙准备来一场所谓的“民主选举太子”时,八阿哥通过多年的运作,成功让朝堂上出现了选举乌龙事件。
本应该以绝大多数票通过复立太子的一次讨论,变成了百官推荐八皇子位储君的局面。
未几,上命诸大臣於诸皇子中举可为太子者,阿灵阿等私示意诸大臣举允禩(八阿哥)。
上曰:“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上释允礽,亦复允禩贝勒。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眼看自己设计好的局变得不可控,康熙没办法,只能以27岁的老八“少不更事”为理由,搪塞了过去。
同时,康熙也真正看清楚了自己这个年轻的儿子不简单的野心,从此开始嫌弃这个儿子。
相反,一直默默无闻的四爷胤禛却在此时恰当地表现出来对父亲的“理解”,他提出,请求复立太子为储君。
这让康熙很开心,大赞老四“诚孝”,同时顺水推舟,复立太子。
顺手还封了老四雍亲王。
经过九子夺嫡第一轮较量,康熙算是明白了,这一个个优秀的儿子们,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不担心自己死后,新君被人造反吗?
笑到最后的兄弟俩更让人头疼的是,太子复立后,父子俩依旧两看生厌,仅仅三年时间,康熙又把太子给废了。
这一次,康熙表示,不再立储,但要选谁来接班,依旧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前面提到:大阿哥、八阿哥已经不受康熙待见;和太子亲厚的老十三因为身体原因也并没有过多参与朝政;老九老十实力不突出,和废太子一样,也不在考虑范围内。
所以,最后,剩下的选择只有老三、老四和老十四。
老三作为可选范围内最年长的皇子,心里自然有一分胜算。
但是,他觉得不能表现出来,准备靠着著书立传来暗渡陈仓,博取康熙的好感。
可本想走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保险路线,结果走歪了,康熙没重视他,却换来了雍正上位后的狂虐。
而老四和老十四这两位一母同胞的兄弟,因为并不是一起长大(老四出生一个月便被送到康熙第三位皇后佟佳氏处抚养),所以兄弟两人的性格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老四城府极深,十四则更加果敢直爽。
在最后的决胜局中,两位嫡亲的兄弟不得不站到了对立面。
从康熙对三人的态度来看,完全演绎了一个慈祥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状态。
他赞扬老三编的书,并且在得知老三家人到地方行贿官员时,将事情压下来,不牵扯老三。
其护短的心思,表达得很明白。
对老十四,康熙派给他远征青海的任务,还拉满格地顶配“皇帝亲征”的仪仗。
“用正黄旗之纛 ,照依王纛式样”。
这个时候,大家都感觉,康熙似乎是属意于这个文武双全的小儿子,八爷之前的旧党也转而支持十四爷了。
然而,康熙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其实不然。
首先,十四出征青海,号称手握十万大军,但是,军粮是归川陕总督年羹尧管。
而年羹尧,大家都熟悉了,就是《甄嬛传》里仇恨拉满格的年贵妃的亲哥哥。
可以说,有年羹尧在,十四手里的这十万兵就不可能开到京城谋反。
其次,在康熙六十年十月的时候,十四曾经回京,但是第二年4月,康熙又将他发派了出去。
这时候到康熙已经感觉到了自己身体快要不行了,但是,却不将十四留在身边,从一个侧面来看,显然已经将十四排除在了候选人的名列。
“近日多病,神情恍惚,身体虚惫,既神不守舍,心失怡养,目不辨远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岂能久存”与此同时,他的哥哥,四大爷胤禛却代替父亲去盛京祭祖,回来后又被派到南郊祭天。
祭祖祭天,这些都是代表皇权的象征,这样的安排,康熙也在暗示众人,他的选择已经差不多定下来了。
最后,在京城,十四并没有内应,反而是一家老小做人质,即是他有想法反,但是,代价太大了。
作为皇家子嗣,这点起码的政治觉悟还是有的。
因此,当康熙做完这一切都安排后,安心地传位给了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时。
不出所料老十四并没有反,既然老爸没有选中自己,那么就老老实实把兵权交给年羹尧,回京守皇陵去吧。
后记综上所诉,康熙并不是不担心十四造反,他不光担心十四,也担心老八、老三返。
所以,在权利的分配上,他就已经做好了钳制。
十四虽然有兵权在手,但是,兵不能为他所用;老三年高德劭,却只能在文海遨游,不能触及政事;至于其他的儿子们,他则在一早该圈禁的圈禁,该发配的发配。
他有理由相信,凭借老四的城府和雷厉手段,加上自己给他留下的隆科多(雍正养母兄弟)和年羹尧(雍正年妃哥哥)两张王炸,他有能力坐稳这来自不易的皇位。
而远在青海的十四,只能听哥哥的安排,回京接受圈禁。
在老妈以不称太后的威胁下,哥哥对他不错,没有像其他兄弟一样,没过几年就病死。
十四爷健健康康活到了哥哥雍正驾崩,由亲侄子乾隆皇帝放出来,重获自由。
而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悲剧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命运早就给了许多提示!十四爷究竟是不是天选之人,相信他比谁都有感觉,所以,他才能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淡然接受来自哥哥的圈禁。
好在,他有过轰轰烈烈的理想,也过得了平平淡淡的人生。
所以,他才成为所有参加九子夺嫡的皇子中,寿命最长的一位。
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他的补偿吧!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