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并没有什么厉害的产业,为何人均GDP这么高?
马来西亚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早、工业实力较强、政局平稳、人口不算多,靠近印度、中南半岛、中国、印度这些大市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很正常。
但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的人均GDP在1万美元这个水平徘徊了10年,这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费了好大的力气,用市场换技术,大气发展制造业,不仅和发展中国家抢夺低端产业,还和发达国家在高端产业领域竞争,人均GDP在2019年才突破1万美元,为何马来西亚的人均GDP在2011年就能突破1万美元?
因为马来西亚拥有众多有利条件。
首先是地理位置优越。
马来西亚濒临马六甲海峡,扼守东西方海上贸易要道,几个世纪以前,马来半岛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印度中东出口到中国的香料,中国出口到西方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大部分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早在三佛齐和马六甲王朝时期,马来半岛就是东南亚的贸易中心,富甲一方。
其次,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
马来西亚拥有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锡、铁、钨、煤、铝土、锰、金、木材等资源。
截至2021年马来西亚探明石油储量为27亿桶,探明天然气储量为9000亿立方米。
2021年马来西亚石油产量73.7万桶/日,是全球第20大产油国,出口量28万桶/日,是全球第28大石油出口国。
马来西亚的橡胶、棕榈油的产量和出口量都位于世界前列。
历史上还是产锡大国。
第三点,开发历史早。
前面说过,马来西亚历史上是东西方贸易的转口港,海运便利,商业繁荣。
16世纪这里开始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入侵,最后被英国独占。
英国人看到这里的气候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便将橡胶树和油棕引入马来西亚种植。
同时,这里也发现了大量的锡矿。
橡胶、棕榈油和锡矿出口成为马来西亚的经济支柱。
二战后马来西亚一度是全球最大的橡胶生产和出口国,橡胶出口额占到了出口总额的70%以上。
直到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时,橡胶出口仍占到出口总额的65%。
马来西亚借此积累了较为丰厚的原始资本。
很多殖民地独立时一贫如洗,但马来西亚是“坐在金山上”独立的。
1960年马来西亚总储备达到4.7亿美元,在亚洲及仅次于日本和印度,是土耳其的2倍,是韩国的3倍,是菲律宾的4倍。
当时中东产油国还没有富起来,马来西亚是亚洲前五的富裕国家。
以上这些条件,都算得上是天时地利,是“老天爷喂饭吃”,还有些优越条件,则来自人和。
马来西亚独立之后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使其能够将资源稳定地转化为资本,促进经济发展。
光卖资源肯定是无法满足的,既然有了钱,那就得发展工业。
上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效仿“亚洲四小龙”进行产业转型,用卖资源赚的钱发展制造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承接欧美日韩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大量外国投资使工业蓬勃发展。
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的GDP增速一直保持在7%以上,通胀率维持在极低水平。
1988年到1996年马来西亚GDP平均年增速达到8%。
1990年马来西亚的人均GDP为2400美元,1996年就达到了4800美元。
当时的马来西亚被很多国家视为发展的榜样。
然而,暴风雨来了。
1997年金融危机打击了马来西亚的发展势头。
一直到2003年马来西亚的GDP才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
2011年马来西亚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当年中国才5600美元。
然而,马来西亚在1万美元这个水平徘徊了10年,2020年还被中国给超了,2021年中国比马来西亚多了1200美元。
马来西亚原地踏步了10年,这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不仅是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土耳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一大批曾经比中国富裕的国家,都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就是没能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趋于停滞的后果。
如今,中国也来到了这个关键阶段,吸取马来西亚的教训,有助于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