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把长安改为西安?

2022-11-19
12 阅读

西安原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长安,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西安地处陕西的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靠北山,西通陇右,东临黄河,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有八大水系在此交汇,沃野千里,进可攻,退可守,很适宜做都城。

因此从殷商末年,周国宗族就在此居住,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筑丰京和镐京,成了西周的龙兴之地。

后来因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失信诸侯,首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继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周平王东迁,将周人龙兴的丰镐之地封给了给自己养马的东夷秦人,以作周王室西部屏障。

秦人受封土地后,在丰镐的西北建雍城作为其都城,经过多年的努力,老秦人终于将戎人赶跑,全部占领了关中之地。

又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人口渐多,秦人又在栎阳和咸阳营建都城,由雍地迁都咸阳。

秦始皇统一六国,咸阳也成了全国的都城,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也更繁华了。

秦人暴政,激起人民的反抗,秦朝建立不到十四年就灭亡了。

项羽领导的起义军,进入咸阳,进行了大肆的破坏焚烧,咸阳城成了一片废墟。

只有东南一处的宫殿尚还完好,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听取张良和娄敬的建议,建都咸阳。

本着节约的原则,萧何依托东南宫殿,建成了长乐宫、章台宫等宫殿,因是当时长安县属地,刘邦就取名长安,有长治久安之意。

此后长安城作为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越聚越多,都城也不断扩建,到汉武帝时,已成了拥有24万多人的世界大都市,有西罗马东长安之称。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仍以此为都城,不过改名为常安。

光武帝推翻王莽新朝,建立东汉,又将常安改为长安,不过因历经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的战火,长安受破坏严重,只好定都洛阳。

直到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为了逃避东部各诸侯联军进攻,带着汉献帝又迁都长安。

有鉴于长安长时间的政治地位,西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先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国在此建都。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后,也建都长安,并兴建大兴城,使长安城更具都城气派。

李唐代隋后,长安城受破坏很小,依然作为都城。

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唐都长安真正成为了世界大都市,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面积84平方千米。

但是,随着长安大量人口的聚集,关中平原生产的粮食已不够用,只能通过河渠漕运,从黄河中下游和南方调运粮食物资,以供京都。

唐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末大起义,长安城屡遭战火焚毁,关中人民也在战火中非死即逃,关中平原一下子变得赤地千里,土地拋荒,少有人烟。

长安城也是败墙土垣,一片废墟瓦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五代时期和北宋时期,都城都选在了人口稠密,水网便利,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

北宋统一后,鉴于都城汴梁无险可守,宋太祖一度想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反对而作罢。

北宋在长安设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时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蒙元时,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让其镇守这里,并改京兆府路为安西路。

后来由于安西王叛乱被镇压,安西国被撤,并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1369年徐达、常遇春率明军在长安大败蒙元残余,攻占了长安城。

当时蒙元在西北、北部的残余势力还很大,直接威胁着大明的统治。

长安作为大明的西部门户,朱元璋也希望由此安定,因此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也由此得名。

1370年,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为秦王,藩国就在西安府,并在西安府东北隅建秦王府,称“王城”,后讹称为“皇城”,随后又新修筑了城垣和钟鼓楼。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子朱标西巡西安后,曾建议朱元璋迁都西安。

朱元璋觉得汉唐因都城长安,国祚绵长,强盛无比,也有心想迁都西安。

但随着不久太子朱标去去世,朱元璋心神大乱,又急于处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再加西安破坏严重,关中贫瘠,又受蒙元威胁,迁都问题多多,朱元璋又没过几年就驾崩了,从此迁都西安就被无限期搁置了。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也感到了迁都西安的必要性,有意营建西安,但也因营建北京,五征蒙古,三征安南,国力虚弱,只能作罢。

再后来明宣宗继位,也想迁都西安,刚有了打算,不久就匆匆而亡。

以后的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再没有迁都西安的想法,从此西安再没有成为大一统王朝都城的可能,西安的名字也从此叫起来,再无更改过。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