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是怎样在太空上厕所的?

2022-08-12
4 阅读

在空间站内,航天员每日排尿量约为1750毫升,尿液经过净化后可以再喝,那粪便怎么处理呢?

大家别看到尿液净化变成饮用水,就觉得恶心,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的生活,不能跟地面同日而语,而且水资源在空间站内十分珍贵,如果肆意浪费,不断靠货运飞船补给,去太空出趟6个月的差,不知道得消耗多少巨资。

2022年6月5日,我国神舟14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乘组航天员分别是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他们需要在太空中逗留6个月,然而6个月时间很长,作为人类,还是需要每天排便的,尿液容易处理,可粪便就难了。

按照每人每日产生170克粪便来计算,3名航天员在太空逗留6个月,总共约产生91.8公斤的粪便,这些粪便如何处理?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又是如何上厕所的呢?

在载人航天的初期阶段,航天员是怎么在太空中上厕所的?

地球由于引力的存在,固体和液体都会自然下落,然而一旦到了太空中,尿液和粪便将脱离地球引力的控制,排泄物不会像地球上一样落在容器底部,如果处理不好,空间站内将乱成一团,甚至可能会导致某些设备出现故障。

起初,苏联和美国就没想过“太空排便”这个问题,毕竟航天员上去转一圈就回来了。

1961年,苏联宇航员执行航天任务当天,在没有登上飞船前就尿急,幸亏苏联航天局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宇航服内特意装了一根管子,将尿液引导出来,所以加加林并没有尿在宇航服内。

美国宇航员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可是扎扎实实的尿在了宇航服内,在美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中,由于过程只要15分钟,所以美国航天局也没有设计排便装置。

但在发射前出了一些意外,导致发射时间延迟了3小时,艾伦·谢泼德实在憋不住了,于是他向控制中心说“我要脱下航天服去小便”。

控制台一看时间,距离发射也没多久了,所以就拒绝了艾伦·谢泼德脱下宇航服小便的要求,那怎么办?

总不能一直憋着吧。

后来控制中心默默的关掉了宇航服的电气系统,默认允许艾伦·谢泼德尿在宇航服内,艾伦·谢泼德也没办法,只能这么干了,所以美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他们的宇航员是尿着裤子完成任务的,同时艾伦·谢泼德也是全球首个将宇航服尿湿的人。

受限于当时载人航天技术水平不高,再加上航天员在发射前会提前几天吃低残渣饮食、清洁肠道,所以航天员在太空的排便问题,也不是很突出,凑合凑合就过去了。

但随着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执行,需要航天员长期逗留在外太空,所以上厕所问题必须解决。

考虑到阿波罗飞船空间有限,美国决定采用粪便收集袋来解决航天员排便难题,如何使用就不提了,考虑到粪便中的细菌会产生大量气体,如果不及时处理,细菌产生的气体很可能撑爆袋子,所以航天员在排完便后,需要加入杀菌剂,密封后再用手不断均匀搓揉。

现阶段,航天员是如何在太空上厕所的?

随着航天员逗留在太空的时间越来越长,美国和苏联开始认真解决航天的排便难题,为了应急,华人唐鑫源博士还发明了一款能吸水1400毫升的尿片,后来经过改造,变成了我们如今的民用纸尿片。

苏联在解决厕所问题时,优先想到了“吸气”,既然粪便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无法控制,那就人为的添加一个作用力,来引导粪便进入容器中。

由于在失重状态下没有引力,苏联采用负压等方法,在太空马桶的收集口处形成强大的气流,将排泄物吸入马桶中。

其中的难点在于密封,所以苏联将设计的太空马桶开口控制在10公分,航天员为此还要专门训练如何上厕所,他们需要让臀部和马桶坐垫边缘完全紧贴,以此达到密封的目的,否则粪便残渣没准会从缝隙中飘散出去。

如何精准将臀部对准太空马桶的开口?

美国还开发出了一套摄像系统,航天员可通过屏幕判断位置是否合适。

后来经过改良,太空马桶还有专门固定航天员双脚的装置,足以保障航天员在上厕所时,不会因失重飘走。

到了近些年,太空马桶的功能越来越多,除了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之外,还具备了分类处理功能,例如尿液分流、粪便压缩干燥、臭味抑制、细菌过滤等。

别以为太空马桶看上去平平无奇,也就造型奇怪一些,但内部技术含量却非常高,当年苏联制造的一个太空马桶,价格高达1900万美元!后来NASA研发了新一代太空马桶UWMS,重约45千克,高71厘米,由钛合金制作,比目前空间站使用的马桶质量要轻40%,体积则小65%,仅设计研发就花了6年时间。

UWMS太空马桶不仅对女性更加友好,还配备了多项先进技术,例如3D打印钛合金风扇分离器,强大的吸力足以完美解决排泄物在失重下的难题,并且还能将排泄物进行干湿分离。

UWMS太空马桶造价高达2300万美元,约1.54亿人民币,一个马桶就要1.54亿人民币,真是大开眼界!航天员产生的排泄物是如何处理的?

3位航天员在6个月内,大概会产生90公斤以上的粪便,空间站内地方有限,这些粪便如果全部存放在空间站,会对空间站造成较大的负荷,不过也不用担心,粪便的处理方法要简单的多,在进行干燥脱水后,余下的粪便固体会随着货运飞船进入地球,在大气层中被燃烧殆尽。

在说尿液的处理方法之前,有必要了解下水资源在空间站内的重要性。

空间站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400公里,大气稀薄无比,以每位航天员单日消耗550升氧气计算,180天需要消耗29.7万升氧气。

那么空间站内的氧气是如何来的呢?

我国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会定期向空间站运送制氧产品,例如高氯酸锂组成的SFOG(固体燃料制氧)罐,但主要还是通过电解水来获得氧气。

一个水包有20升水,一升水通过电解后可获得620升氧气,也就是说,20升水足以满足一名航天员22天的氧气需求量。

水除了制氧之外,航天员每日还需要喝水,所以单靠货运飞船不停的往返运输水资源,是一件非常耗时且烧钱的行为。

以每位航天员单日产生1750毫升尿液计算,6个月所产生的尿液可高达约965公斤,如此庞大的尿液所占据的体积很大,不太可能随着货运飞船返回地球。

重要的是,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对尿液进行回收利用后,一方面可以用来缓解日常饮水需求,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电解水的方式来获得氧气。

如今的太空马桶早已具备了净化尿液的功能,尿液在经过蒸馏和深度净化等工艺后,就会产生足够纯净的水,缓解货运飞船的运水压力。

——END——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