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2022-12-12
6 阅读

石达开倒是想走泸定桥,但问题是他办不到。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9月,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爆发,佐天侯陈承镕告发东王杨秀清谋逆,之后,洪秀全密召北王韦昌辉返京诛杀杨秀清。

最终,东王杨秀清被韦昌辉所杀,而东王余部万余人均惨遭株连。

当时正在前线对抗清军的石达开,在听说天京有可能发生内讧之后,急忙返回,但为时已晚,等他回到天京时,杨秀清已死,韦昌辉正在大开杀戒。

面对这种情况,石达开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但不曾想,他的斥责却被韦昌辉认定为对东王杨秀清的偏袒,因此,韦昌辉试图将石达开一并杀掉。

不得已之下,石达开只能逃出天京,而他留在天京的家人以及部属却全部遇难。

第一次出走天京之后,石达开曾上书洪秀全,请求洪秀全诛杀韦昌辉以平民愤,而看到绝大多数军民均支持石达开,洪秀全便下诏,召回石达开并诛杀韦昌辉。

而石达开再次返回天京后,在军民的拥戴下,被尊为“义王”,并负责处理关于“天京事变”的追责工作,在当时,石达开不计较个人恩怨,仅惩首恶,不咎部属,就连北王韦昌辉的亲族,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这份举措,让一度陷入混乱中的太平天国政权迅速稳定下来,并且不少后起之秀,如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之秀也在石达开的部署之下,逐渐走到台前,开始独当一面。

总之,在天京事变发生不久后,随着石达开的“提理政务”等相关部署,天平天国的内讧日趋稳定,并且对外也开始组织伺机反攻,整个局面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就在局势刚有一点气色之际,石达开又第二次出走天京了。

出走的原因,是洪秀全看到石达开深得人心,于是心生嫉妒,便开始了对石达开的诸多牵制,甚至还意图对其加害。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内讧,也为了避免自己陷于其中被害,在公元1857年5月,离开天京,前往安庆。

而在此之后,石达开便走上了辗转流离的过程,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开辟一个地盘,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说白了就是想割据一方的意思。

有一种说法,是说石达开在第二次出走天京时,带走了太平天国的大半精锐,因此导致了天平天国自此一蹶不振,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为什么呢?

首先正如前文所说,石达开当时的想法,就是放弃自己在天国中枢的辅政地位,返回到地方上而已,这么做的原因在前文也讲过,就是为了避祸。

因此,当时的他只带走了自己的嫡系部队。

而他的嫡系部队数量并不多,这一点同样也有佐证,根据曾参与过平定天平天国运动的两江总督何桂清说法,当时石达开在公元1857年6月2日,于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渡江行动,这么短的时间,如果他带走了太平天国大部分的精锐,根本办不到。

因此,根据这些线索,说明当时石达开出走天京时,并没有带走太多人马。

而在出走之后,石达开的想法是前往江西,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之前石达开曾一度在江西作战,并占据了多个州县,相对来说,这里比较熟悉。

二来,认同石达开,以及拥戴石达开的将领,此刻也在江西,有这么一群认同和拥戴自己的人当下属,日后打开局面也会更容易一些。

最重要的是,由于清军的不断进攻,有一部分原本被石达开打下来的据点,此刻正岌岌可危,比如临江、吉安等地便是如此。

所以,全盘考虑之后,石达开决定前往江西,一来是救援被困的临江、吉安等地,二来是在江西开辟战场,并最终把江西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在石达开离开江西前往天京的这段时间里,江西发生的巨大变化,清军方面,由于曾国藩大力发展水师建设,因此取得了极具优势的成果,像鄱阳湖、赣江等流域的制水权,均被清军抓在了手里。

这样一来,原本石达开打下来的各个据点就因为水系被清军控制,导致遭到分割,互相不能呼应,所以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并且,由于没有水系控制权,更没有像样的水师,石达开根本就无法渡过赣江,而无法渡过赣江,自然就谈不上施展救援计划。

所以最终,石达开救援江西,并占据江西为势力范围的计划全面破产。

与此同时,洪秀全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之前为了牵制石达开,因此封自己的亲兄弟洪仁发、洪仁达分别为安王和福王。

但这二人,能力着实不怎么样,并且在石达开出走后,由二人领军对付清军围攻天京的军事行动上多有失利,导致天京附近的湖熟镇等多个军事要塞被清军贡献。

不得已之下,洪秀全只得做出姿态,将自己的两个兄弟分别削去王爵,以示惩戒之意。

而在处罚完自己的兄弟之后,洪秀全意识到只有只打开才能帮自己解除困顿局面,因此放下身段,向石达开求救,但结果,石达开依旧是拒绝与洪秀全和解。

不过,石达开拒绝与洪秀全和解,倒不是说与洪秀全彻底决裂,他只是不想重新返回天京,加上他一直以来就有割据之心,所以,他才没有答应洪秀全。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石达开也没有完全无视洪秀全的求救,而是想到了一个“围魏救赵”的主意。

如何“围魏救赵”呢?

很简单,当时石达开认为,只要他与辅王杨辅清合兵一处,然后再进攻浙江、福建,那么就可以迫使围困天京的清军回救,这样也就解了天京之围。

那么杨辅清当时在哪里呢?

当初在天京事变爆发时,杨辅清得以在幸存,事后他担心自己受牵连,因此便不敢返回天京,便主动提出驻兵于江西抚州。

到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也就是石达开出走天京的同时,杨辅清出江西开始攻打福建,并一度连克光泽、邵武、建宁等郡县。

正是因为看到杨辅清攻克了福建多地,石达开才会想到与之联合,这样就能给清军施加更大的压力,并且如果成功的话,自己也有了落脚之地。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能开辟浙闽根据地,那么就可以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于是,在石达开的邀请之下,当年九月,杨辅清返回江西,而石达开则由安庆进入江西,两军汇合,开始商议共同进攻浙江、福建等事宜。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其实石达开这次完全是可以实现找个地方立足,并割据一方的计划,但最终的结果是,他还是未能如愿。

未能如愿的原因,依然是洪秀全这边出了“幺蛾子”。

前文讲到,在天京被清军围困之后,洪秀全处罚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并向石达开求救,结果石达开选择了拒绝,在此之后,洪秀全又多次写信给石达开,但石达开依旧不为所动。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洪秀全逐渐意识到,石达开已经不愿意在当一个安安分分的部下,更不愿意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换而言之,洪秀全认为石达开“叛变”了。

有了这种思想,洪秀全自然要想办法节制以及削弱石达开,因此,他使用名爵诱惑,即封杨辅清为“木天义”为由,诱惑杨辅清与石达开分开。

最终,在咸丰八年,也就是石达开与杨辅清汇合后的次年,两人分道扬镳。

这样一来,没有了杨辅清的石达开,即便是在浙江、福建开辟了小许战场,但根本无法立足,加上当时清军为了阻止天平军,再一次启用了丁忧在家的曾国藩,这就更让石达开压力倍增。

所以,为了避免自己四面受敌,石达开只能无奈的放弃建立浙闽根据地的计划,转而率军直奔湖南。

选择湖南的原因我们过会再说,先说石达开彻底放弃建立浙闽根据地的计划。

之所以彻底放弃这个计划,除了因为杨辅清的离去,以及清军带来的压力这几个军事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石达开认为自己辛辛苦苦,结果洪秀全却成为在背后“摘桃子”的人。

什么意思呢?

从1857年石达开出走天京后,他先是试图割据江西,然后又攻打浙江与福建,数场军事行动下来,极大的牵制住了清军,让清军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石达开所部身上。

这样一来,清军施加给洪秀全的压力自然减低,因此,洪秀全就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组建新军,启用年青一代的将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李秀成、陈玉成等人。

不仅如此,在新军组建完毕后,洪秀全还利用石达开牵制清军的机会,组织了破清军江北大营、浦口大捷以及三河大捷等多场军事胜利。

这就意味着,石达开在前方拼死拼活,自己损兵折将,而洪秀全却在后方连连胜利。

更让石达开感到恼火的是,洪秀全在胜利的同时,还利用权术不断分化自己的属下和队友,杨辅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洪秀全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毕竟他才是正牌的天王,因此他发出号令,并以名爵诱惑石达开的部下或者队友重返“天国”,自然会收到极高的效果。

但这就让石达开极为不爽,在他看来,自己拼死拼活,不断衰弱,结果却让洪秀全不断壮大,照这么发展下去,自己非彻底玩完不可。

于是,在审视了当前的局面,并总结了教训之后,石达开决定直奔湖南。

而之所以选择湖南,原因并不复杂,湖南是曾国藩湘军的老巢,因此石达开的想法是采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攻打湘军老巢,这样就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因此在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春,石达开率部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了“宝庆会战”,而当时的湘军正全力攻打安庆,闻听石达开入湘,登时军心大乱。

不得已之下,湘军只得暂时放弃安庆,全力援湘,最终,在清军的重兵围困之下,孤军奋战石达开不敌,在宝庆会战中大败且损失惨重,因此,他试图端掉湘军老巢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这次失败,直接导致了石达开试图在湖南落脚的想法破灭,而看到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之后,石达开再一次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这次总结,除了总结出自己出力,结果却是洪秀全得便宜之外,石达开还意识到,自己只有带着部众彻底脱离洪秀全的影响范围,才能真正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所以,在宝庆会战结束不久,石达开奔向广西,并且他为了让部众愿意跟随自己前往广西,还编造了一套谎言。

石达开欺骗自己的部众说,他受了天王洪秀全的密诏,要自己在广西招兵买马,而部下们不疑有他,因此,数万大军跟随石达开攻入广西。

进入广西后,石达开顺利夺取了庆远府,但他紧接着便开始进行大规模改制,即设置不同于天平天国的机构、官职等,其目的,就是想建立一个不同于太平天国的政权。

而他这一系列行动,算是彻底让麾下的部众明白了他的意图。

原本大家伙愿意跟着石达开,一来是敬佩他的为人,二来最重要的是,石达开始终没有宣布与太平天国彻底割裂,也就是说,这些将士依旧还是天平天国的成员之一。

但如今石达开的一番操作,就等同于公开分裂,这就让去麾下的不少部众陷入思想混乱之中,自己到底是天平天国的人,还是石达开的人。

同时,广西这个地方,在经历了多年战乱后,经济极为萧条,尤其是当地还盘踞着大成国(在洪秀全起义后,由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所领导的起义,建都于广西桂平)这一股势力,这就更让石达开的部众感到前途无望。

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石达开的部众纷纷出走,其中有人重返洪秀全的麾下,还有人叛变降清,另外一部分人则脱离石达开自谋生路。

因此到了公元1860年年底的时候,也就是石达开夺取庆远府的近一年后,其部众几乎是损失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也感到心灰意冷,于是带着少许部众返回故乡(广西贵县),并与大成国的隆国公黄鼎凤取得联系,开始受其庇护。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石达开其实已经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下野了,并开始过着隐居闲散生活。

那么他后来为何会带兵出现在大渡河附近呢?

这还得说到大成国的衰败。

前文提到,这个所谓的大成国,是在洪秀全组织的金田起义后,由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等人发动的一次起义,起初这股起义军打算攻下广州,但久攻不克,因此便转入了广西。

而在进入广西后,最开始起义军势头良好,一度占领了东到梧州、南至北流、西到南宁、北至融县(今融水)的广大地区,其队伍也发展到了十余万人。

但好景不长,随着清军对广西的增援,大成国起义逐渐式微,原先所占的地区纷纷丢失,到了石达开率兵进入广西那年(即1859年年末),大成国的势力已缩水不少。

当时大成国的首领陈开,也知道石达开来到了广西,并且同样也知道石达开占据了庆远府,但是此人自视甚高,未能主动与石达开取得联系,而是一味的进攻清军,结果丧失了翻盘的良好时机。

因此,到了1860年的时候,大成国已经式微至极,仅占据了小部分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陈开痛定思痛,决定冒险联系上石达开,以图东山再起,但不幸的是,在公元1861年8月,他在前去投奔石达开的路上被清军俘虏,随即遭到杀害。

陈开的死,导致大成国彻底溃散,而剩余的部众在知道石达开也在广西之后,纷纷前去投奔,因此,石达开也就无法再继续隐居下去,他在大成国溃兵的拥戴之下,重新走上了战场。

再度复出后,石达开审视局势,决定在收拢旧部的同时,夺取四川,以四川作为自己再图大业的根据地。

因此,在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9月,石达开率众自桂南北上,之后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最终在1863年5月,来到大渡河安顺场段附近。

而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石达开在大渡河前“望河兴叹”,最终被清军重兵包围,无奈之下只得同意清军招降,表示愿用自己的一条命换全军将士的生还,结果清军食言,不仅杀了石达开,同时又对其部众大开杀戒,最终仅剩三百余名老幼活了下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石达开为什么放着泸定桥不走,反而要“望河兴叹”,最终困死于此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先大致了解下关于泸定桥的一些情况。

有不少人认为,当时并没有泸定桥,所以石达开才没办法走,实际上并非如此,泸定桥的历史虽说不算特别悠久,但至少在石达开走到大渡河的时候,泸定桥就已经存在了。

史料记载,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当时康熙是为了解决藏、汉之间的货物贸易,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军队的调动,因此便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梁。

由于是康熙亲自下令督建,因此这座桥的工程进度很快,到了次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五便宣告结束。

当然,当时的这座桥相对构造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用铁索加上木板构成,但不管怎样,泸定桥确实是在康熙时期就已经修建完工,并且在此之后,一直在正常使用。

所以,石达开抵达大渡河岸边时,是有泸定桥的,不存在没有桥导致他不会走的情况。

既然有泸定桥,为何石达开不去走呢?

结合当时的局势以及相关记载,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第一,石达开最开始的落脚点,以及他想渡河的地点是安顺场。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其位置在大渡河中游南岸,这里属于四川石棉县的区域范围,最开始,石达开是计划从这里北渡大渡河的。

而泸定桥在哪里呢?

从地图上看,其在泸定县泸桥镇的境内。

也就是说,当时石达开并未在泸定桥周边落脚,并且根据地图上就可以得知,石达开当时的位置,距离泸定桥大约有170公里左右的距离。

这点距离虽说不太远,但搁在当时石达开的处境,要走过去并不容易,毕竟当时的他可不是观光旅游去的。

所以,即便是石达开知道泸定桥的存在,在他第一计划里,也没考虑从泸定桥上渡河。

因此,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的石达开,是准备计划从安顺场这里直接渡过大渡河的,压根就没考虑泸定桥这个选项。

第二,当时有两个因素,限制了石达开不可能走泸定桥。

在决定从安顺场渡河之后,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准备次日渡河,当时的时间为公元1863年5月14日。

但让石达开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当天晚上,天降暴雨,导致河水暴涨,船只根本就无法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渡河。

虽说他派出士兵做了几次尝试,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为此还损失了部分人马。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天降暴雨,大渡河安顺场一段都水位暴涨,其上游同样也是如此,况且当时的水利设施比现在差之甚远,这就让上游的洪水滚滚而下。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石达开如何带着数万大军(其中还包括老弱病残),在滚滚洪水中逆行百余公里走到泸定桥边上?

这根本就是办不到的事情嘛。

有很多人都觉得,石达开当时真是太笨了,但却没有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他带的士兵,大部分是由大成国的溃兵组成,其中还掺杂了老弱病残。

这样一来,整体部队素质就相当低下,能被石达开拢到一起就算是不错了,哪里可能号令如一,并冒着随时被洪水冲走的危险逆流而上呢?

除了洪水这个因素之外,还有清军的围追堵截。

清军这边,负责消灭石达开的是骆秉章,此人军事能力颇为突出,在他的一手策划下,由川军、湘军以及当地土司组成的“夷兵”,在大渡河沿岸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石达开往里钻。

而距离安顺场一百多公里的泸定桥,骆秉章自然也没有落下,根据骆秉章所著的《生擒石逆疏》中的记载,他不仅在安顺场对面布置了一路兵力,即总兵唐友耕部,以阻截石达开渡河,并且,在安顺场前往泸定方向的沿岸,同样也布置了不少人马。

其中,沿安顺场前往泸定方向的大渡河南岸,是由骆秉章的副将谢国泰部负责,而在谢国泰部的北岸,则是由提督胡中和部负责,这俩人,专门负责堵截石达开。

虽说我们不知道这两部具体带了多少兵力,但想必不会太少,几千上万人还是有的。

这样一来,如果石达开想从安顺场奔袭泸定桥的话,那么他在侥幸带着人马穿过洪水之后,紧接着就必然会遭到清军的攻击,并且南岸和北岸都有清军,最终的结果是石达开大概率会被包了饺子。

所以,石达开因为水势过大,以及清军堵截的因素,不能也无法顺利抵达泸定桥。

最后一个原因,是当地土司王应元。

早在石达开尚未抵达安顺场时,骆秉章就给石达开可能途径区域的当地土司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承诺,只要击败消灭石达开,所得财物可归土司所有。

这其中,就包括驻扎在松林河对岸的土司王应元。

从地图上看,石达开要想前往泸定桥,其实渡过松林河,走松林地也是看可行的,并且松林河河面较窄,上面也有一个小铁索桥。

但石达开依旧办不到,他也做过尝试,结果却被王应元的土炮给轰了回来。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王应元早已成了清军的友军,另一方面,与石达开部进入大渡河周边地区后,对待当地彝族的态度有关。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石达开进入大渡河周边时,部下便开始四处烧杀抢掠,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势头,这就激起了当地土司的强烈抵制。

甚至,因为彝族百姓不愿意为石达开部众带路,而遭到了残忍杀害。

这样一来,石达开就自然失去了群众基础,而像王应元这样的土司们转而投向清朝,并阻挠石达开渡河也就不意外了。

所以,从当年5月14日,石达开在抵达安顺场紫打地后,一直在大渡河岸边盘桓不前,直到当年的6月3日,他还在“望河兴叹”。

期间,石达开曾尝试拼着损失强行渡河,但骆秉章跟他玩了一个心眼,他以按兵不动的姿态,诱使石达开大军渡河,等到其渡河渡到一半时,下令用枪炮连环袭击,最终造成石达开部损失惨重。

就这样,清军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石达开最终走投无路,在骆秉章竖起投诚免死的大旗后,石达开主动写信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投降换取全军将士的生命。

结果,清军在成功诱骗石达开投诚后,又对剩余的太平军大开杀戒。

这便是石达开为何不走泸定桥的原因,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非不想,实不能也,并且更重要的是,依石达开当时的状况,就算勉强过了大渡河,也未必会有什么好结果,没有明确战略方向的他,最终依旧还是逃不过失败的结局。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