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争片里八路军能用大拇指测距离,什么原理?
亮剑开篇中的炮手柱子,就是采用这种测距法,一炮打翻了坂田的司令部。
这是一种简易测距法,在当时应用非常普遍,可以说也是迫击炮炮手和步枪手狙击手的基本功。
一,为什么迫击炮手射击的时候必须知道距离。
有的人说,迫击炮的第一炮用来修正即可,打近打远调整高低机,打左打右了调整方向机就行。
这种说法,是对迫击炮根本没有了解。
迫击炮弹有个尾管,里面有一点点药,称为0号装药。
然后尾管上面有喷火孔,把药包捆扎在尾管上,尾管喷火就可以引燃外加药包,增加火药燃气的压力,炮弹就能打得更远。
迫击炮弹最少可以加到6个药包,分别称为1到6号装药。
当然,要把炮弹打到最远距离,就要捆满6个药包。
老式的迫击炮药包,是用丝绸制作的条状药包,使用的时候捆扎在尾管上。
现代新型的迫击炮药包,是个C字形状,有一定的硬度和塑性,使用的时候直接卡在尾管上即可。
采用捆扎方式的迫击炮弹药包采用C字形状的卡环药包迫击炮的射表,也是包括了各种药包的射击距离,比如加了4个药包,同样发射角度,最远发射距离肯定就比3个药包的最远发射距离要远。
所以,作为一名迫击炮手,脑子里就要记住,加几个药包,炮管发射角度调整到多少,可以命中多远距离的目标。
一名好炮手,可以把这些数据在脑子里记得滚瓜烂熟。
但是很多影视剧,都是拍一下简易测距,然后装填炮弹,命中目标的几个镜头。
很少给迫击炮兵准备炮弹捆药包镜头。
实际上,炮弹是要拿出炮弹箱,然后装上瞬发或者延发引信,然后再根据目标距离,选择捆上几个药包,才算是完成了炮弹的准备。
二,炮兵怎样测量目标距离对于现代炮兵来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用激光测距仪,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
然而,对于抗战时期的炮兵来说,根本没有这样的神器,测量目标距离,就要采取各种土方法。
以当时八路军常用的拇指测距法为例,仅仅这个拇指测距法,就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跳眼法。
使用方法:伸出一只手的拇指,闭一只眼睛,然后以大拇指的左侧对准目标,然后再换一只眼睛观看,这样目标和大拇指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一段水平位移。
记住这个距离是几个大拇指的宽度。
然后根据经验,估算这段水平位移的宽度。
再把这个距离乘以10,就是观察者和目标的距离。
其原理:人的两只眼睛间距大概6厘米。
手臂长度大概60厘米。
以人的两眼分别为A,B,拇指左侧的瞄准点为E。
图中,ABX10=AE。
那么只要估算出CD的距离,再乘10就知道了CE的长度,也就是观测者和目标的距离。
用跳眼法,观测到的水平距离是CD,这个距离的获得,同样要依靠大量的经验。
比如一颗常见树干的直径是多少,一块砖头的长度是多少,一个士兵的身高是多少,电线杆子的高度是多少,汽车轮胎的宽度是多少,等等。
然后,这些物品的距离,在100米处跳眼的变化是多少,在150米距离跳眼的变化是多少,在200米处跳眼的变化是多少。
炮兵们牢记这些,反反复复演练,就能熟练利用跳眼法判断距离了。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的眼睛间距不同,手臂长度不同,所以即使同样的距离,每个人跳眼看到的变化距离也是不一样的,这种办法需要勤加训练,才能熟练,准确。
不用跳眼法,单纯使用大拇指,也可以简易测量距离。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你只要伸出大拇指,手臂伸展,然后观察对比主要目标,比如对方的士兵,和你大拇指的长度变化。
假如一个士兵身高一米七,那么他在100米处,可能其高度和你的大拇指高度相等;如果距离更远,那么其高度相对你的大拇指就会更小,比如其身高在你的大拇指二分之一处,可能距离就在200米,如果距离再远至400米,其身高可能就只有你的大拇指盖的长度了。
上图是我自己画的,o是眼睛观察点,AB是拇指的高度,CD,C1D1代表一个士兵的高度。
通过对比远处的士兵身高和拇指高度的对比位置,就能大概判断距离。
采用这种方法,个人觉得更简单快捷一些。
三,为什么都用拇指,用别的手指可以吗?
用别的东西可以吗?
答案是,都可以。
你随便用啥都行。
比如三角尺立起来利用刻度来比对远处景物高度非常方便,比如一颗子弹,比如一把梳子,一根筷子,都可以利用。
甚至喝饮料的吸管,你把它裁剪成不同长度,对比同样的目标,比如远方的一个人,总有一根长度适合的吸管,能够把远方的人像高度刚好和吸管的直径重合。
然后根据这个吸管的长度和直径比值,就能大概估算出距离了。
这个原理我先不说了,大同小异哦。
只是采用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这些器材都需要随身携带,如果在战场上用这些,万一丢失了,你就不打仗了?
反而是利用拇指,随时拿出来就能用,而且能达到同样的测距效果,还弄那些复杂的土器材做啥?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前五张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后2张图是我自己画的,谁想用就拿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