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状元,出名的少之又少?

2022-12-15
3 阅读

大诗人王维与贺知章都是状元出身,此外还有唐朝名将郭子仪、大书法家柳公权、宋末元初的大英雄文天祥、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清末的两朝帝师翁同龢、实业家张骞等人都是状元。

话虽如此,但要知道科举制时代,隋唐到清末这1283年之间,共有592名有考据的状元。

这其中还没算上某些短命的王权时期产生的状元,像什么大西、大顺、太平天国等时期。

实际上,并非古时候出名的状元很少,而是不同的人对于“出名”的定义不同,有很多名气并不是很响亮的状元,实际上人家当年也是叱咤风云,显赫一时。

科举制在隋朝正式诞生,唐朝逐渐完善,宋代开始科举制度走向巅峰。

在科举制完善之后的时期,天下的读书人不管年纪大小,想要参加科举,就要先取得科考资格。

所谓的资格,就是参加“童子试”,通过了童子试的人,就被称作童生,然后再经过一次考试,再次通过就能够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不要以为童子试简单,在古时候,十几岁通过童子试的人并不多,头发花白的年纪,还在坚持参加童子试的情况也并不奇怪。

《知否》里的孙秀才,十多岁成为了秀才,那的确是光耀门楣,值得炫耀的事情。

成为了秀才,那就算是真正成为士大夫群体,虽然等级很低,但也能够拥有一定的体面与优待。

比方说古时候寻常百姓要承担的“徭役”,秀才能免除,见到知县之类,也不需要跪拜。

做了秀才,那自然还是要继续向上,接下来就要参加乡试,通过了乡试,就成为举人。

中举之后,也就获得了入仕的资格,即便这时候能够做的都是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官。

举人再参加会试,这是拥有举人功名的人才能参加的,如果会试也通过了,那么就称作“贡士”,也就是“贡献给天子的士子”。

获得了贡士的身份,就能够抵达科举制的终极赛场,也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通过了殿试的人,才能被称作“进士”,进士按照成绩分成三等,也就是一甲二甲三甲。

而这些通过了殿试的人,也全都被称作是“天子门生”,说出去也是很荣耀的事情。

一甲成绩最好,其中前三名被称作状元、榜眼与探花,也就是“三鼎元”,两宋时期一甲的人数还是挺多的,明清时期,一甲只保留三人,状元就是成绩最好的一个。

从状元的产生就能看得出,古时候想要成为状元,那难度丝毫不逊于如今的高考。

今天的高考,是为了考大学,而古代的科举,是为了直接入仕。

虽然说举人就可以担任一些职务了,但等级实在太低,想要真正有前途的话,那么至少也要是个贡士,进士是最好的,成绩越好,那么起点就越高。

注意,这里是说给的起点高,而不是说让你直接一步登天。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尚不完善,很多的状元其实都不怎么得意,因为当时朝廷里的主要职位,还是被那些门阀大族掌握着,像是贺知章,成为状元后,一开始就是个九品。

直到两宋开始,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进士们入仕的道路也更加光明。

通常来说,按照成绩的高低,优质的人才会进入翰林院等朝廷中枢机构。

哪怕是状元,一开始的职位品阶都不会很高,可虽然担任品阶不高,进士们担任的,都是那种晋升非常快、前途非常光明的职位。

宋明清时期的翰林院,那堪称人才储备库,包括状元在内的进士,基本都在这个部门。

除此之外,还有些进士会被外放到地方上任职历练,等时机到了,将其调回来任职。

从这方面来说,其实哪怕是成为了状元,入仕一开始,也并不会担任特别抢眼独一无二的职位,状元担任的职位,估计还有一小群其他进士也会担任。

有人说现在的高考是“一考定终生”,其实并非如此,人生的可能性非常多,科举也一样。

咱们古代的科举与现在的高考不同,古代的科举基本就是文学考试,考的都是文学知识,稍微厉害点的那就是“策论”,而文科考试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答案的主观性很强。

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同样的文章,现在的皇帝判定是状元,换个皇帝就未必了。

这也就是说,古时候有很多并没有成为状元的人,他们的文学水平未必就会比状元差,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中,没有一个人是状元出身的。

比起状元,古时候进士跟举人的数量当然更多,那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

能力方面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而人数方面却相差悬殊。

这也就很容易导致“出名”的状元,远远不如那些出名的进士、举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除了这些,古时候即便是状元,最终的目的跟其他的读书人一样,还是步入仕途。

做学问跟做官,可完全是两码事,朝野之中风云变幻倾轧不断,随时可能一步登天,也随时可能坠入地狱,别说出名的问题,能不能保全性命都是大问题。

现在咱们说“出名”的古人,要么是文学成就上出了名,要么就是在仕途生涯中出了名。

到底怎么算出名,真的很难说,因为实在是没有衡量出名的标准。

举个例子来说,明朝的杨慎,他就是状元出身,他的父亲就是明代著名的首辅杨廷和,他本人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另外两个是解缙、徐渭。

要说杨慎不出名,他在明朝那可是地位超群,读书人恐怕没谁不知道他,但要说他出名,估计现在也没几个人知道杨慎。

所以说,“古代状元出名的很少”,这并不严谨,因为到底怎样算出名就是个大问题。

宦海沉浮,风险实在太大,而且,很多人或许读书很厉害,做学问也很厉害,但要说做官的话那就未必了,说不恰当点,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

古时候在朝廷里,可不是读书读得好,事情就一定能办得好。

举个例子来说,大诗人苏东坡,才华横溢,整个苏家在文学领域都成就斐然,可苏轼的人生那简直一言难尽,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苏轼是因为文采格外出众,因此名气很大,他在仕途上的成绩,那就不太理想了。

大多数的状元,他们入仕之后,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朝廷上,而不是进行什么文学创作,而大部分的状元,都属于那种仕途平顺、波澜不惊,文学成就一片空白的类型。

没能留下广泛流传的佳作,在职期间也没发生过什么大事,这样的状元自然“不出名”。

现在一个公司当中,也不是谁的学历高,谁就一定能力强。

古时候的朝廷也是如此,并不是说谁科举成绩好,谁就更厉害,这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哪怕是状元,那也就是个头衔,是暂时的成绩证明,日后为人处世等等,是另一回事。

古时候的宰相几百上千,但能叫出名字的也就那么多。

出名也是需要契机的,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状元不出名,并不代表他的成就有限,他在当时无人问津,出名的契机是随机产生的,不会专门往状元头上砸。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代时期,似乎那些高考状元、顶级名校出来的学生,都不太出名。

那些很出名的大明星、大网红,很多都成绩一般,是普通学校出来的。

甚至有人直接说出“读书无用论”,或者说什么“双一流出来照样找不到工作”。

这实在是非常荒谬的,双一流学校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再怎么样都很容易能够找到相当体面的工作,可那些明星、网红,几十万几百万人当中,也不知道能有几个能火遍大江南北。

再者说,那些名校生并非籍籍无名、默默无闻,只是他们后来所处的领域、高度,已经不是某些见识浅薄的人能够达到的了,所以自然觉得他们“不出名”、“没有名气”、“混得不行”。

那些尖端领域的工程师、科学家,厉害吗?

当然厉害。

但你要是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问问,估计十之八九都没听说过那些名字,因为接触不到。

古时候的那些名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咱们主要接触到的名人,无非就是功勋卓著的、罪恶滔天的、文采斐然的,此外还有少数因为各种奇葩故事而出名的。

不管是哪一种古代名人,在现代出名,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机性。

古时候的人那么多,咱们现代人想要了解,也只能选择其中少数人物。

那些古代的文学大家,普遍都并非朝廷里的人,或者都不是什么担任重要职务的人,这些人才有空闲时间,才有闲情逸致,才有各种灵感去创作。

状元大多数都位极人臣,他们整天疲于奔命,哪儿有功夫去感受生活,搞什么文学创作。

而咱们能够接触,能够比较多了解的历史人物,要么就是那种引领历史转折的人物,要么就是做了很多坏事的人物,而这样的人原本就少,是状元的几率就更低。

状元只是一个成绩而已,并不能断定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辉煌与否。

古时候大部分的状元,仕途平顺、人生也没有大的波澜,没做过什么厉害的事情,或者很大的坏事,也没留下什么千古佳作,那么现代人基本上就不太了解。

古代的状元、现代的高考状元,不能说他们不出名,只是你不了解而已,更不能说他们不厉害,能够成为状元就相当厉害了,只不过大家对于“出名”的定义太模糊罢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