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欧美人几乎没有炒菜的习惯?

2022-12-15
9 阅读

第一次知道欧美人不炒菜,只有中国人炒菜现象是我的外国同事从口袋里掏出一罐老干妈,小心地放在桌上。

他竟然告诉我,为了这瓶老干妈,他找遍了华人街,好不容易才买到了五箱。

我被他一次性购买五箱老干妈,而且是找遍整个华人街的举动惊到了。

他说,他一家人都爱吃这个味道,而且一家人也很爱去华人街吃华人炒的菜。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当时我在西班牙住酒店,酒店一天三餐都给我提供面包、奶油、黄油、沙拉、水果酱,我简直快要吃疯了,找到前台,要求他们为我提供一些炒菜类美食,他们竟然呆呆的看着我,不知道我说的炒菜是怎么样的,厨师跑出来告诉我,他不会做,这让我有点没想到。

中国的美食如此之多,简单的食材就能够做出上百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应有尽有,在做法上也是丰富多样,一个菜可以做到清蒸,爆炒,煎炸,焗,煸等等做法。

在中国,一道美食讲究不同做法,就会有不同口味,可是在欧美国家,你几乎看不到他们炒菜,这是怎么回事呢?

1,地域环境差异欧美国家所在的地域环境决定了他们的饮食差异,尤其是我们熟知的高纬度的俄罗斯,他们对饮食的要求就很高,温度常年偏低,他们对美食的制作过程中,就更讲究美食的保温性。

在俄罗斯当地国家,你可以看到街上随处可见的当地人在吃东西的时候,都讲究趁热吃的做法,他们也因为温度低,美食上桌就冷,所以就不讲究油腻,那如此一来,烹煮是他们的主要方式。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人吃牛肉,当时对于爆炒牛肉又显得非常的油腻,所以他们在更讲究吃牛排,毕竟牛排锅底是很烫的,一时半会不会冷却。

往往爆炒的牛肉,不仅需要大量的油炒制,而且刚出锅,还没上桌就已经冷了。

在这种情况,他们都更愿意选择烤制,烤制的牛排温度能够持续很久,要是觉得麻烦,他们干脆就不吃了,直接吃一些沙拉和面包。

简单方便,还不油腻。

2,传统文化的差异要说炒菜,我们可能就得从铁器开始说起。

中国的铁器时代要追溯到宋朝期间,如此悠久地使用历史,自然在烹饪上要比欧美国家成熟,在还没有铁器的时代,很多美食也只是依靠蒸煮,烤制等方式。

随着铁器制造业的发展,铁锅诞生,铁锅的使用,使得美食也更加丰盛美味。

尤其是爆炒工艺的出现,增加了更多人的味蕾,不仅能够让美食更加入味,而且还可以减少很多菜品的烹饪时间。

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美食工艺相当丰富,各具特色的做法,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让人垂涎三尺,而欧美国家的人,他们使用铁制工艺较晚,他们主要以煮,蒸,炸,烤为主要的方式,如今也依然是延续了这些做法,还是很难看到他们炒菜。

在欧美国家,现在看得最多,吃得最多的也是炸类食品和烤制类食品,比如我们在国外随处买得到的炸鸡,随处可以吃得到的烤面包。

他们国家对烤的工艺倒是做到了极致,烤面包方面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我对法棍面包情有独钟,味道虽差,就是一个字“香”。

3,饮食差异饮食文化差异是中国饮食和欧美国家饮食的最大差异,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延续已久的饮食习惯。

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饮食习惯在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形成,不断变化。

相比于中国现在流行的炒菜,欧美人更喜欢烤制的方式,比如我们常见的烤面包,烤披萨,尤其是他们在烤牛排技术上很不错,可以说这是欧美国家家家户户人的普遍做法。

欧美国家的人在吃的方面不讲究,主要以简单,便捷,干净为好,所以他们常吃面包沙拉,又因为他们国家的蔬菜很贵,炒菜明显会增加菜量,无形中就增加了饮食的费用,反而凉拌菜,不仅省菜,而且还省钱。

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更多是享受生活的自由,更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在吃的方面,所以他们放弃炒菜,直接烤制牛排,这样更省事,一个菜里就有菜,蛋,肉,沙拉,营养俱全。

尤其是我们常见到的美食,披萨,他们就可以把想吃的东西全部放在一起,比如火腿,洋葱,土豆,鸡肉等等直接放在面团上,直接烤出一个大披萨,这样他们就可以吃一天,甚至吃一个星期。

不像中国人,每顿饭菜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才能上桌,而且弄得到处都是油烟。

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为何欧美国家的家庭,他们的厨房是开放式的,而我们中国人的厨房基本都是做了推拉门隔离餐厅客厅的做法,就是因为我们爱炒菜,油烟大。

要是去过欧美国家的人,就应该在饮食上有所注意,比如他们吃虾,他们主要是就是把虾拿去水里焯一下,直接沾点酱油或者柠檬汁就可以吃了。

而我们国家,可不仅仅这样,我们还有炸,烤,炒,蒸,炖,焖,焗等等做法。

4,饮食讲究身边要是有外国朋友的人都应该能注意到,欧美国家的男人或者女人,在体型上都长得比较彪悍,个子也很高。

这和他们的养生方式有关系。

在欧美,我吃过他们的菜品,他们基本不放盐巴的,你要是想放,可以自己单独放一点,他们的饮食大多数以清淡为主,不仅烹饪方式简单,而且还保留了美食的大量营养成分。

相反,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就更不那么讲究了,中国人只要觉得自己的味蕾好,哪家饭店的饭菜都很不错。

味蕾要好,那就要在口感上下功夫,或甜或咸或辣,尤其是南方人,对美食的追求格外的严重,比如我们常吃火锅,我们就会想起重庆火锅,重庆火锅就讲究重油重辣,有时候你会觉得是在油里面找菜吃。

往往这样的饮食方式,味道确实很不错,可是很多营养物质基本都流失了。

很难达到养生的效果,反而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潜在伤害。

也正是这样,很多外国人认为我们中国人很懒,都不愿在家里做饭,下班就喜欢去外面店里吃饭,不仅不干净,而且还不营业。

他们也认为中国人之所以不愿在家里做饭,就是因为中国的做饭方式麻烦,做的方式不恰当。

在他们的眼里,美食应该在烹饪上越简单越好。

正如我们去正宗的牛排馆吃牛排的时候,服务员都会问你,你想要几分熟的牛排。

我们中国人吃不得生肉,通常都会要八分熟,九分熟,而外国人不是这么回事,他们要两分熟,三分熟。

他们这么吃,认为牛排的营养都还在,而且所需要花费在烹饪上的时间更短。

5,产业差异这也是一大不同之处,我们中国是农业大国,而欧美国家大多数是牧业大国。

他们的牛羊肉和奶制品都是很便宜的,一瓶1升的牛奶也只需要2元,在中国,这样的牛奶还不一定纯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十元以上。

牧业国主要是因为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原因,而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大多都是山丘,洼地更多,更适合农业种植。

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差异,他们牛奶便宜,蔬菜贵,而我们相反,牛奶贵,蔬菜便宜。

以上5种差异就是造成中国人爱炒菜,而欧美国家的人几乎没有炒菜的习惯。

在他们眼里,炒菜麻烦,而且油烟味重,食材不营养。

我曾经在德国不莱梅的酒店住过一段时间,下面和大家说说当地人的一天三餐,也许会让你感觉他们生活很乏味,很痛苦。

早餐欧洲人都有一个习惯性的做法,每天早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冰水。

不管是家里还是住酒店,都是这么做的。

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喝冰水我们可能很容易理解,可是他们是一年四季都是这么做,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他们依然在早上起床后也是喝一杯冰水。

在他们的观念里,喝冰水可以调理肠胃,有助于排毒,提高身体抵抗力。

这样的想法,恰恰和我们的想法相反。

喝完冰水,一般服务员就会给你端上一杯冰果汁,冰牛奶。

再给你准备一份正式的早点,托盘里一般都是牛角面包,法式面包片,一盒黄油,一盒奶油,一盒甜蜜酱。

当你基本快吃完的时候,他们会主动来帮你收拾餐桌,为你上一杯酸奶。

正如我们喝汤的意思一样。

早餐大概就是这样,是不是觉得很新奇呢?

中餐中餐就得看酒店,有些大型酒店是自助的,那么里面的东西就很多。

住过国际五星级酒店的人应该能体会到。

一般住大型酒店,包含餐食的都是吃自助餐的。

自助餐的种类会比较多,当然也会有米饭。

不过,普通的酒店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

在你入住酒店的时候,你如果没有向前台申请米饭,他们是不为你提供米饭服务的。

所以,家家户户吃的午餐都是肉食,比如吃一大块的鸡排,或者猪排、牛排,然后在给自己做一点烤土豆。

最多在做一个煎鸡蛋,这里的煎鸡蛋可能中国人都吃不来。

他们几乎只煮熟了蛋白,蛋黄完全生的。

这不是他们偷工减料,省时省事,而是他们认为,这样吃鸡蛋才是最营养的方式。

这样让我们更加明白为何他们不炒菜的原因了。

他们做饭完全和炒菜没有关系,鸡蛋简单煎制一下,土豆用炸,猪排用烤,这哪里需要炒菜呢?

当你需要喝汤的时候,对方会问你,汤是什么东西?

他们真的没有汤的说法,在你吃完饭后,工作人员会到你面前帮你收拾桌子,这个时候你可别起身就走了,他还会给你提供一份酸奶或者奶制品饮料,再不行就会更你端一杯冰水。

我第一次吃饭的时候,他给我提供一杯冰水,我在想,他这是要让我早点排出去吗?

我对冰凉的东西接受能力很差,一吃就闹肚子,所以,他们的饮食真的很难适应。

晚餐晚餐我认为是欧洲人吃得最简单的了,他们的晚餐往往就是随便吃一点,有些人干脆都不吃了。

即便有人吃,他们吃的都是很素,比如吃鱼,吃面包,吃点沙拉就这么过日子了。

晚餐比较少看到油类的东西。

反而晚餐的奶制品你可以多要一份。

要说欧洲人不喝酒是不正常的,但是他们不像中国人,整天喝酒,他们属于有朋友就坐下来喝两杯,不然也很难看到他们主动吹瓶的现象。

他们说的话比喝的酒更多,一瓶酒可以坐一晚。

总的来说欧美的饮食很简单,在中国人眼里,他们的饮食没有营养,他们的饮食难吃,可是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为何生病的那么多,这就和中国人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吃得咸、甜、辣、油,都是重口的饮食习惯。

我们中国的夜宵,大多数都是炒出来的,他们没有,他们没有炒菜的习惯,他们的饮食很简单,味道确实没有我们中国人的美味。

这也就造成了我的外国同事喜欢吃中国美食,他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吃我们中国的老干妈,认为老干妈配面包,沙拉再美味不过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