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2022-08-12
9 阅读

甲午海战的惨败,并非是清军不行,而是有心无力。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主要原因便是“党派争斗”。

现在很多人听到“甲午海战”首先想到的便是清廷的腐朽,然后便是北洋水师战船生锈,炮管发霉,人员懒散,官员腐朽所导致的,其实这些全都是谣言。

至于大环境就不说了,历史已经发生了,我们就从北洋水师的细节上来讲。

北洋水师正式成立是1888年,首次通过建立水师的预案是在1875年。

第一点:我们从人员上来看。

1866年,左宗棠创建福建船政学堂,提出一面开设学堂,延致熟悉中外语言、文字洋师,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名曰求是堂艺局,挑选本地资性聪颖、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习。

从上面可以看出,想要进入船政学堂学习的人。

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说白了就是要有一定的自身素质。

在清朝末期,普通百姓可是没有机会去学习的。

二是、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

在清朝长期“八股文”的制度下,想要学习外国语言,算数,绘画那可是难上加难。

他们不像我们现在,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他们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便要精通英语、法语还有船舶的知识,他们的刻苦程度我们无法想象。

三是、便是在本地挑选人才。

(后来扩充全国,主要还是沿海地区)学习船舶知识,必备本领便是熟悉水性吧,而且还得是富家子弟,有自我把控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

这种严格筛查下来的人,有几个会是泛泛之辈?

所以在这种严格的选拔下,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且多次到英国、法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

第一批船政学堂便涌现出一大堆我们熟知的名人。

由船政学堂毕业的部分历史名人组成:前学堂:魏翰(造船专家、海军造船总监、福州船政局局长)。

后学堂:刘步蟾;邓世昌;严复;叶富;罗丰禄;林永升;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詹天佑;刘冠雄。

除了这些主要的舰长和高级军官,其他的士兵要被要求学习英语,而且舰队内配备有英国人担任技术指导。

后来北洋舰队的军官基本都会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而士兵也能准确地执行命令。

不管后世毕业学院如何,但仅从这些人的身上便能看出,北洋水师的指挥、领兵能力,绝无外面说的那样,指挥无方、军官腐朽。

第二,从硬件上来看。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当时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当时的主力战舰共两艘,7000吨级的定远舰和镇远舰,辅助战舰为六艘2300-2900吨级的巡洋舰。

这些战船在当时甚至排到了美国前面,位列世界第八,远超日本。

1885年的时候,北洋水师英国教练琅威里,为了展现北洋水师的强大实力。

专门派“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前往日本长崎,浩浩荡荡地停泊在长崎港口,甚至登上岸吃烧烤,然后又大摇大摆地回去。

由此可见,1888年之前的北洋水师有多么的强大,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参战主力舰艇北洋水师15艘,日本联合舰队13艘,北洋水师在数量上略占优势。

北洋水师主力战舰铁甲舰:2艘定远号:总吨位7335吨,4门305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副炮,3支鱼雷发射管,331名官兵。

镇远号:总吨位7335吨,4门305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副炮,3支鱼雷发射管,331名官兵。

巡洋舰:10艘经远号:总吨位2900吨,2门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副炮,4支鱼雷发射管,202名官兵。

致远号:总吨位2900吨,2门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副炮,4支鱼雷发射管,202名官兵。

致远号:总吨位2300吨,3门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副炮,4支鱼雷发射管,202名官兵。

靖远号:总吨位2300吨,3门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副炮,4支鱼雷发射管,202名官兵。

济远号:总吨位2300吨,3门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副炮,4支鱼雷发射管,202名官兵。

平远号:总吨位2100吨,1门26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副炮,1支鱼雷发射管,145名官兵。

还有其他4艘2000吨以下的就不做介绍了。

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战舰。

3000吨级4艘,4000吨级4艘。

松岛号:总吨位4278吨,1门320毫米主炮,12门120毫米速射炮,4支鱼雷发射管,355名官兵。

桥立号:总吨位4278吨,1门320毫米主炮,12门120毫米速射炮,4支鱼雷发射管,355名官兵。

严岛号:总吨位4278吨,1门320毫米主炮,11门120毫米速射炮,4支鱼雷发射管,355名官兵。

吉野号:总吨位4225吨,4门150毫米速射炮,8门120毫米速射炮,5支鱼雷发射管,385名官兵。

扶桑号:总吨位3777吨,4门280毫米主炮,4门150毫米速射炮,2支鱼雷发射管,345名官兵。

高千穗号:总吨位3709吨,2门260毫米主炮,6门150毫米速射炮,4支鱼雷发射管,352名官兵。

浪速号:总吨位3709吨,2门260毫米主炮,6门150毫米速射炮,4支鱼雷发射管,352名官兵。

秋津洲号:总吨位3100吨,4门150毫米速射炮,6门120毫米速射炮,4支鱼雷发射管,314名官兵。

日本只有4艘3000吨以下的。

主力战舰总体对比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吨位合计29470。

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艇吨位合计31354。

很明显,从吨位看,黄海海战中日本舰船总吨位占优。

主力战舰火炮上对比装备的大口径火炮数量比较(15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25:13,北洋水师占优。

装备的副炮、速射炮数量比较(12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18:65,日本占压倒性优势根据我查找的资料,120毫米速射炮,一枚炮弹重45磅也就是25公斤左右。

每分钟可以打8发。

150毫米速射炮,一枚炮弹重100磅也就是45公斤左右。

每分钟可以打6发。

而北洋水师的舰艇基本都是1884到1886年左右制造的,那个时候还基本都是后膛炮,150毫米的每分钟1发,300毫米的3到4分钟一发。

相当于北洋水师发射一发,日本要发射4-5发炮弹。

综合对比可以发现,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号和镇远号,在吨位上和火力上是要强于日本,但在其他的战舰上要落后于日本。

尤其是在火力上面,北洋水师炮弹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是空膛弹,有的炮弹没法引爆,甚至出现炮弹比炮管都粗的现象。

在战争爆发后的6个小时里,北洋水师就损失惨重,5艘主力舰艇全部沉没,仅剩定远号与镇远号,还有一战之力。

反观日本,虽然受伤惨重,但却没有沉没的舰艇。

第一次海战,以日本主动撤退而结束,北洋水师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却有名无实了。

到了第二次海战,坚持战斗的只有定远、镇远、来远、靖远四舰,而日本还有9艘3000吨以上的舰艇,日本舰队力量超过北洋水师一半以上。

最后因为清廷援军的到来,日本撤退。

此战之后,北洋水师主力舰艇全部无力再战,李鸿章为保存舰艇,下令避战保船。

北洋水师的失败,基本宣告甲午战争的失败。

尽管全体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但他们却都成了统治者的弃子。

第三、北洋水师经费锐减。

自1885年,北洋水师经过日本一日游,清廷认为以自己目前的实力已经无敌,所以自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之后,清廷便不再更新北洋水师的战船、装备。

1884年,中法在马尾发生海战,结果半小时内,清军30艘战船被击沉,就连岸边的炮台都被击毁,为此清廷才下定决心大力发展水师。

于是短短一年时间,就像英国、德国定制:“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等主力舰,共花费800多万两白银,外加其他舰艇共花费2000万两白银。

因此,北洋水师也一举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一支海军力量1891年,在户部尚书,即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

”经费的减少,北洋水师已经买不起炮弹了。

李鸿章也是无奈,只能下令自己生产炮弹。

经费的减少,也导致军舰燃煤出现问题,因为北洋水师实在拿不出钱来买精制煤,所以只能使用劣质煤。

这也导致了北洋水师军舰锅炉出现问题,1884年生产的锅炉早已到了报废年限。

1893年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锅炉,但是局限于户部的政令,此事基本不具有可行性。

“锅炉汽管本皆旧朽,经此震动,多有渗漏”而这还是主力舰“定远”“镇远”的描述,其他舰艇情况只能更糟。

缺少经费的北洋水师,所面临的问题北洋水师的报价太低,根本买不起优质煤;朝廷大员相互搜刮,甚至连直隶衙门的煤矿股份都不放过,丁汝昌根本没办法。

炮弹问题,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多是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实心弹,多有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的。

反观日本方面。

自1885年以后,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所以1890年,日本完成工业革命后,以国家60%的财政收入来发展海军、陆军,甚至将宫廷的经费拿出来支援,不仅如此,还从文武百官的工资中拿出10%补贴海军。

仅从两国统治者的态度上来看,简直是天差地别。

第四、党派争斗这个也是北洋水师覆灭的罪魁祸首。

自从1840年之后,清廷内部就出现严重分歧,产生了两大派系“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他们认为想要富强,达到“有备无患”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 器、迠立新军,达到“自强”目的。

顽固派他们认为,想要富强,就要坚守旧制,遵守旧礼,人心强于工艺。

钱财是皇室的,不能用于装备士卒,要维护皇帝的统治。

双方争斗激烈,最后还是慈禧认为,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

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但在初见成果之后,慈禧又开始支持顽固派,认为军力够用就行,钱财乃是皇室的,用于皇室成员的花销。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慈禧的60大寿,便是在1894年。

为了给她过60大寿,朝廷官员大兴土木,花费3000万两白银为慈禧贺寿。

慈禧一次过生日的钱足以购买数艘“定远号”“镇远号”。

获得慈禧支持的“顽固派”也彻底打 压住了“洋务派”,所以导致后来的北洋水师寸步难行,以至于完全覆灭。

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让西方看到了帮助清廷远没有打劫清廷来钱快。

割地赔款,主 权沦丧,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沦为一块蛋糕。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