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里面“丁香姑娘”是否真实存在?
《雨巷》里并没有真实的姑娘,诗人所要表达的也不是一种实有的爱情经历,戴望舒的这首诗里流露出来的恰是一种淡淡的愁绪和微妙的诗情。
诗歌本意也是一首象征主义而非浪漫主义诗歌。
首先,作者是一个人,他是“独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雨巷。
其次,诗人两次强调,他是“希望\"逢着、“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可见并没有真的逢着,并无一个真的姑娘。
因此,这首诗歌只是一种忧伤情绪的宣泄,并非真实恋情的追怀。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戴望舒当时的生活经历所可得出,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就是一种追寻美好人生理想的象征。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在中国的上空,原来那些积极响应革命号召的知识青年们一下子从高潮坠入谷底。
而诗人戴望舒就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其中之一。
戴望舒为躲避追捕而搬到施蜜存的家中避难,《雨巷》就创作于此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真实背景是对理想的追寻是指在黒暗的社会环境下诗人因理想的破灭而感到惆怅和迷茫,由此写下了这篇名作。
一、《雨巷》的意象和意境《雨巷》一诗的意象有:蒙蒙细雨,“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作者,“悠长又寂廖”的“雨巷”,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这些是实的意象;“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的“哀怨又彷徨”的姑娘,这是诗人通过想象产生的形象,是虚的意象。
这些虚实意象组合成的一卷动态的艺术画面,即是《雨巷》的意境。
他身着灰色长衫,撑着红色的油纸伞,面容清瘦而凝重,独自一人缓慢地走在细雨飘飘的悠长寂寥的巷子中,忧郁的眼望向前方,雨巷的尽头却是颓圮的篱墙。
于是,一种低回、感伤、孤独的气息就悄无声息地弥漫在我们周围,浸入了我们的心田。
可见,《雨巷》中朦胧凄清的意境烘托了诗人孤孤独、痛苦和迷茫的心境。
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诗人虚构的意象,是诗人热烈渴望遇见的一位姑娘。
那么,这位丁香姑娘自然就承载了戴望舒全身心的情感,我们尤其需要借助于解读丁香姑娘去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雨巷》中丁香姑娘的形象丁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偶有出现,李商隐有这样一句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壕有“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结代表着忧愁。
丁香花瓣非常小,形状似展不开的结,花为紫色或白色,淡雅芬芳。
而紫色是高贵、纯洁、神秘和忧郁的颜色,根据该诗语句,姑娘具有丁香般的颜色、芬芳、惆怅和深邃般的眼光,在诗人梦中似的飘过,联系到中国传统诗词歌赋小说里的江南女子的形象,读者有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去设想丁香姑娘的形象:丁香姑娘撑着印有江南水墨画图案的油纸伞,步履轻盈地出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她长发飘飘,身段婀娜,穿一袭紫色碎花点缀的白色衣裙,裙裾在微风中轻扬;哀怨清秀的容颜、迷惘又有几分灵气的眼神和轻盈的体态是如此脱离尘俗,淡雅高贵。
读者的嗅觉也被调动起来了,那淡淡的丁香味若有若无,丝丝润心。
在诗人的想象中,丁香姑娘一飘而过,最后消失在倒塌的篱墙中。
丁香姑娘,成了整卷画面的主角,这是一幅幅唯美中浸染着淡淡忧伤的动态画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就是一种可能的意象。
丁香姑娘不是作者的梦中情人,代表作者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理想,象征着能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的人,诗人在对丁香姑娘的观照中化解了孤独,释放了苦闷,焕发了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