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2022-08-12
19 阅读

自从哥舒翰兵败灵宝后,大唐国都长安就此门户洞开,和叛军之间再无半点阻隔。

唐玄宗除了能以“巡幸蜀地”的名义跑路之外,再无其它出路。

作为曾经创造了“开元盛世”的有为之君,老皇帝还是要些脸面的,直到跑路的前一天,他还召开朝会,信誓旦旦的第三次宣布要“御驾亲征”,表明自己要与叛军战斗到底不放弃长安的决心。

不过当天半夜,李隆基就已经带着杨贵妃姐妹、太子李亨、皇子、公主、嫔妃、皇孙以及宰相杨国忠、韦见素等少数几个重臣,提着桶和席子,悄悄出了延秋门,踏上了向西逃亡之路。

这次出行,保密程度极高,不仅瞒住了长安的官员百姓,就连那些住在宫外的诸王、公主、皇子皇孙等皇家亲戚,也没有收到丝毫消息。

总之,处在逃亡状态中的唐玄宗挥一挥衣袖,不曾带走一个多余的闲人!从这里也能看出老皇帝唐玄宗是多么的自私和无情。

对于老皇帝的自私和薄情寡义,感受最深的是太子李亨。

李隆基最初所立的太子,并不是三子李亨,而是次子李瑛。

不过太子这个位置,一直是大唐风险最高的行业,自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父子相残”的剧本在大唐皇权更替中是屡见不鲜。

通过“先天政变”上台的李隆基,更是“父子相残”这项运动中的佼佼者。

为了防范儿子夺权,李隆基不仅给儿孙们盖了集体宿舍圈养起来(十王宅),更是在怀疑儿子将要闹事时,毫不犹豫的一天之内连续杀掉了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个儿子,打破了唐皇杀子的历史纪录。

所以太子这顶帽子,虽然幸运地落在了忠王李亨身上。

但李亨并没有感到丝毫幸运,因为李隆基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些儿子们,根本没有丝毫感情。

李亨也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册立为太子,并不是因为自己能力超群,也不是自己最受宠爱,而是高力士的一句家常话:“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所以年纪最大的李亨得到了太子之位。

即便如此,李亨还是因为这个职位,成为了李林甫的眼中钉。

因为李林甫一直支持的是寿王李瑁,为了防止将来李亨上位清算,李林甫处心积虑地想要废掉李亨。

天宝五年,李林甫告发太子李亨在道观中私会朝臣皇甫惟明,结果这种屁大小事让李隆基龙颜大怒,很快将李亨的小舅子韦坚和皇甫惟明贬落地方,不久又将二人赐死。

好在李亨反应迅速,当天就宣布和妻子离婚,跟韦家划清界限才得以涉险过关。

有因必有果,唐玄宗李隆基对儿子们的所作所为,也为后来李亨后来自立上位后,和他保持冷漠状态,并将其软禁埋下了伏笔。

六月正值关中酷暑,逃亡队伍是缺衣少食,人心惶惶,出发不过一天功夫,李隆基在半夜抵达金城休息时,环顾四周,发现随从人员比从长安出发时已经少了一大半,其中包括自己很是信赖的两位宦官王洛卿和宦官总管袁思艺。

第二天中午,队伍抵达马嵬驿站,由于驿站面积有限,禁军将士则只能待在外面晒太阳。

这让身心劳累的军士们很是不满,不久演变成兵变,混乱中杨国忠父子以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被剁成了饺子馅。

虽然动乱很快在李隆基缢死儿媳杨贵妃后得以平息,但由此一来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参与兵变的将士们不愿意再前往蜀地了,因为蜀地是杨国忠的地盘,去那边只怕自身性命难保!队伍该何处何从,众人开始献策:有人说要去陇右、有人主张去河西,还有人主张回长安与叛军一决生死。

这让一心想去富庶的蜀地安逸的唐玄宗恼火不已,只不过眼见趴在地上变成饺子馅的杨国忠,唐玄宗也只能隐忍不语,不敢提出异议。

还是刚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的老臣韦谔揣摩到了唐玄宗的小心思,提出了折中方案:“先去扶风安顿,再慢慢考虑去向。

”扶风当时是大唐枢纽,道路四通八达,既能西去河陇,也能北上朔方还能南下巴蜀,所以众人皆以为然。

结果没走多远,队伍又被闻讯而来的关中百姓拦了下来。

众多百姓在乡老们的率领之下,跪在队伍逃亡的必经之路中间,苦苦哀求皇帝不要放弃关中:““长安宫殿,是陛下的家;历代陵寝,是陛下祖坟。

陛下家和祖坟都不要了,是要去哪里?

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

”百姓的劝谏很是在理,但留在关中又太过危险,骑在马上的老皇帝左右为难,苦苦思索,最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太子李亨留在关中背锅,安抚百姓,自己则去西蜀建立敌后根据地,伺机反攻中原。

可怜的太子李亨,在懵懵懂懂中,就被父皇再一次出卖,留在了密密麻麻的关中百姓当中动弹不得。

眼见逃亡大部队渐行渐远,李亨心急如焚,待围观百姓稍散,就欲上马追赶,结果依然没有走成。

这次拦截的是李亨的三子李倓和宦官李辅国,两人死死拉住马缰力劝李亨就地收拾兵马,领导抵抗叛军::\"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若殿下跟随皇帝逃荒入蜀,那叛军只要烧毁栈道,那中原之地就算是拱手送人了。

人心既散,不可复合,不如收拢西北的边防军,召集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一同讨灭贼军,克复两京,扫平四海,这才是正事。

”在爱子奴才们的劝导之下,李亨最终同意率军北上。

因为李亨也实在没有了别的选择,叛军势如破竹,中原百姓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皇帝已逃亡四川,如果作为帝国二号人物的自己再提桶跑路的话,那对各地抵抗力量必然是一个沉重打击,很有可能大唐江山从此断送。

另外,在李亨的内心,也早就盼着能名正言顺地离开李隆基单飞。

因为他已经46岁,在太子位置上也一坐就是二十年。

在当太子的这些年,从来没掌握过任何一丁点实权。

作为拥有23个儿子的唐玄宗,压根就视李亨为草芥,在李隆基的默许鼓励之下,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不断地迫害欺辱。

在这些年里,李亨别的本事没学会,缩头乌龟的闭气功夫倒是学了个十足。

是人都有梦想,谁又甘心一辈子做一个受气包呢?

于是父子两人就此别过,老皇帝继续前往蜀地,历时一个多月抵达成都,队伍里随从官员和禁军将士只剩一千三百余人,他威严散尽,实力全无,再也不是那个一言九鼎的盛世帝皇了,从这一刻起,唐玄宗李隆基的政治生命即将结束。

李亨则留在关中,北趋朔方,大唐复兴的重任,落在了这个四十六岁的老太子身上。

主意已定,队伍连夜出发,两腿生风,一口气跑到了平凉,距离朔方军驻地灵武不过是一步之遥。

结果李亨却下令停驻,不肯让队伍再往北一步,这又是为何?

因为安禄山事件让皇室是一朝被蛇咬,对军阀很是肆惮,李亨和朔方军方的交情,不过是和将领们之间逢年过节例行的节日书信问候,并不清楚这些拥兵将领的真实想法,冒失前往很有可能是送货上门,当年的汉献帝刘协就是活生生的榜样。

退一步来讲,即使将领们忠于大唐,可是自己身为大唐储君,口袋空空,凄凄惨惨,跑去昔日员工家的地盘投靠,岂不是丢尽了大唐的脸面?

所以李亨决定要留在平凉,摆好pose ,等待着朔方的将领前来接驾,不管怎么说,大唐皇室该有的架子是不能倒。

朔方军总部灵武,总司令郭子仪领兵在外,辖区内负责管理一切事宜的是杜鸿渐,他出身于濮阳杜氏,是开元宰相杜暹的族子,世代屡受国恩。

听闻太子以至己方辖区,杜鸿渐马上召集军僚属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等一众望族高官前来商议,决定奉太子为主,聚集河陇兵力,联结回纥,同时征召北方劲骑,南下平乱,收复二京,雪耻国辱,上报明主,下安百姓。

”面对扑面而来的泼天大功,众人哪有拒绝之理?

杜鸿渐于是起草表章,力劝太子移至灵武,为了打消李亨的疑虑,又派人将朔方兵马、谷帛、军需等帐目献于太子过目,还亲自前往平凉北境迎接。

首次享受到高干待遇的李亨高兴不已,心里由衷地觉得没有和父皇去成都的选择无比英明,他高兴地拍着杜鸿渐的肩膀说道:“灵武,我之关中,卿乃吾之萧何。

”此刻的李亨在朔方军方的支持之下,底气十足,心里应该明白,那个远在四川的父皇,早已奈何不了自己了。

公元756年7月9日,李亨到达灵武,刚过一天,杜鸿渐与御史中丞裴冕等人便上表,请求李亨登基称帝,理由很是充分:“李隆基在马嵬和李亨分道扬镳之时,曾说过要传位于李亨。

”李亨虽然勉为其难地表示拒绝,但欲拒还迎的表情却让杜鸿渐看得明明白白。

从个人角度来讲,李亨已经46岁了,近二十年的太子生活,让他压抑非常,步步如履薄冰,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响的。

哪怕是这样,李亨依旧被迫离了两次婚,宣布和老婆家撇清关系才得以自保,这样的生活,只要是正常人,都会希望打破桎梏,自己当上皇帝过扬眉吐气的生活。

从国家角度来讲,将士之所以冒死追随李亨,不过是想博一个出侯入相、封妻萌子的功劳,只有李亨处的位置越高,所得到的回报才会越大,一个自保都难的太子,又如何有资格让天下兵马相信自己呢?

于是裴冕、杜鸿渐三番五次进言,李亨最终“顶不住压力”,“勉为其难”地答应了这些忠臣们的要求。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也就是李亨莅临灵武的第三天,太子李亨在灵武城南楼登基称帝,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并遥尊父皇玄宗为上皇天帝。

因为劝进有功,杜鸿渐升任中书舍人,裴冕则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一步登天为大唐宰相。

就这样,李亨就这样“篡”了唐玄宗的皇位,虽然有点草率,但意义重大。

因为在这里,李亨又一次举起了“兴复李唐”的大旗,很快就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注目和支持。

事实也证明,正因为李亨当机立断篡位,才让大唐避免了“八王之乱”的再次上演。

也就是李亨“篡位”当天,尚不知情的唐玄宗还下了一道诏书,从他的23个儿子中挑选了4个,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和大都督,将大唐天下兵马和地盘分成了四份。

在李隆基这个心血来潮的计划中,他的四个儿子先割据一方,再从四面进军,然后平定叛乱指日可待。

大臣们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做容易导致同室操戈,昔日的西晋八王之乱就是前车之鉴,不过李隆基不为所动。

八月十二日,李亨使者抵达成都。

得知儿子自行上位,唐玄宗呆了半响。

作为宫斗能手,唐玄宗虽然对儿子的擅做主张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天子出京,威望尽失,手中无兵又无钱,而儿子李亨则人心所向,不仅获得了灵武集团的支持,连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颜真卿、颜杲卿、张巡、许远、鲁炅、张介然、李泌等地方实力派也全部表态,臣服新皇。

更何况大唐帝国已经支离破碎,如果闹出天有二日的离心之举,父子之间的内耗,很可能导致李唐王朝的灭亡。

通过对利害关系的两相对比,唐玄宗最终决定接受现实,发布诏书宣布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八月十八日,唐玄宗命宰相韦见素、房琯带玉玺及传位诏书前往灵武,正式给予李亨称帝以法理上的支持。

公元757年,唐肃宗收复长安。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