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40岁老来得子,小妾生下亲儿后,李鸿章如何对待其继子?
1862年,已经40岁的李鸿章,膝下还没有自己的儿子, 这在当时是大不孝的,于是,他把六弟李昭庆的儿子李经方过继为嗣。
两年后,李鸿章与妻子生下了自己的儿子,而且一连生下两名男孩,一名叫李经述,一名叫李经迈。
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鸿章将如何对待继子李经方?
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视为己出!如果非要做个比较的话,那就是李鸿章对待继子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要亲。
我们从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
在我国封建社会,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长子的身份是相对较高的。
尤其是在李鸿章家族,更能体现出这种“特色”。
李鸿章弟兄六人,大房李瀚章,虽没有李鸿章的级别高,也没有李鸿章的名声响,但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曾任湖广总督。
二房即为李鸿章,他的官阶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三房李鹤章是一位秀才。
四房李蕴章、五房李凤章、六房李昭庆皆是国子监学生。
显然,这是一户书香门第。
李鸿章有了自己的亲儿子,他完全可以将继子李经方送还给六房,立自己的亲儿子李经述为长子,让李经述继承自己的衣钵。
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他毅然决然地将继子李经方当做长子,从而确定了李经方在二房的身份。
除此之外,李鸿章为了培养李经方,煞费了很多苦心。
1.“睁眼看世界”,外国人给孩子们做家教。
李经方天资聪颖,虚心好学,在祖父辈的影响下,他很快考取了廪生,廪生指的是成绩比较优秀的秀才。
1882年,李经方在江南乡试中,考中举人,名列38名,拿到了踏上仕途的“火车票”。
其实,在科举上,李经方与其父李鸿章相比,逊色不少,想当年李鸿章22岁中举,25岁中进士。
不过,李经方的过人之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他的外语天赋。
他精通五国语言文字,是一位外语奇才,这与其父“睁眼看世界”的理念和精心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李鸿章从早就开始注重儿子们的外语学习,并聘请了一位美国军人做孩子们的外语家教。
这位外语家教叫毕德格,是对李经方等人影响最大的一位洋人。
1872年,毕德格在天津担任美国领事馆副领事兼翻译。
由于工作关系,他很早就认识了李鸿章。
因为非常佩服李鸿章的人格和精神,毕德格自愿充当李家子弟的英文家教,甚至,不惜辞去美国领事馆的职务。
在毕德格的悉心培养下,李经方学会了英、法、德、俄、日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大量外国报刊和书籍,为后来走上外交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父子齐上阵,李鸿章让继子做“跟班”像李经方这样的人,在当时的晚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凤毛麟角”。
前面,我们介绍过,李经方是举人出身,已经取得了做官的资格,李鸿章出访办理外交事务时,就会将李经方带在身边,让李经方做自己的“跟班”。
不过,虽然是带在身边,但是李经方从来没有以李鸿章儿子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协助李鸿章办理国事,两人之间,并无私情可言。
像李鸿章,身为洋务大臣,办理外交事务是份内之事,不管与哪个国家办理涉外事务,均由他出头办理。
而李经方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语才能,在某些时刻,可以直接与外国人对话。
不过,李鸿章只是把李经方当做了“跟班”,没有给李经方展现自身才能的机会,所以,在官场上,李经方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功绩。
3.马关条约,李经方有话要说1895年,甲午海战之后,李鸿章带着李经方、罗丰禄、马建忠等人赴日议和。
谈判桌上,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咄咄逼人,大有使人难堪之意。
面对气势汹汹的伊藤博文,李经方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成竹在胸。
他三番五次地想据理力争,可惜,被李鸿章制止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变着法子引导李鸿章的谈判思路,比如,他让其他随员给李鸿章递纸条,以供李鸿章决策。
不过,李经方身份有别、地位有限、能力太小,他的努力不足以改变“弱国无外交”的命运。
就这样,李鸿章签下了《马关条约》。
与此同时,李氏父子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4. 万人唾骂之下,李鸿章护起了犊子签订完《马关条约》后,全国骂声一片,李鸿章父子也成了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被万人唾骂。
对此,李鸿章心知肚明。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关台湾岛的割让交接事宜,还需要洋务大臣参加。
这个重担又落在了李鸿章身上。
此时,李鸿章因伤不能前往,清廷就把这个“卖国”的事情交给了李经方办理。
见此情况,李鸿章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继续背负着“汉奸”的骂名,于是,他上奏朝廷,就说李经方有病在身,不便前往。
以此,他想替儿子把这一“重任”推拖出去。
可是,光绪金口玉言,一句“李鸿章不得推脱”,算是把这件事又压给了李经方。
就这样,李经方不得不再次踏上“卖国”之路。
1901年,李鸿章办完了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那就是签署了《辛丑条约》。
之后,他心力交瘁,吐血而亡。
事已至此,李经方认清了天下大势,他认为清朝气数已尽,不足以再为之“卖命”。
就在张勋大搞复辟时,许多清朝遗老、王公旧臣都去争先恐后地附和、拥护,李经方却不为所动,不愿去凑热闹;甚至,在溥仪当上伪满洲的皇帝时,李经方也不去朝拜。
他远走上海,当上了“愚公”,而且是一名不愿食“周粟”的、有骨气的“愚公”。
5. 李鸿章离开的日子里,李经方发了“洋财”李鸿章去世后,李家“章”字辈的人物均已去世,李经方成了李家的“家族长”。
辛亥革命后,李家六房的男女老少基本都搬到了上海租界居住。
“家族长”李经方要照顾到每一位李家成员,实属不易。
单说他自己一支的家庭成员就不在少数。
他有9位妻子,其中,原配是刘氏姐妹,侧室5位,洋太太2名,一位是英文秘书,一位是法文秘书。
还有三儿一女、孙辈、车夫、佣人等需要养活,花销不菲。
在这种情况下,李经方必须想办法挣钱才行。
事实是,凭借着天时地利和自己的经商头脑,李经方也确实恨恨地发了两笔“洋财”。
第一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细心的李经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外国人总是热衷于在黄浦江边建设码头、创建工厂、开资办货栈。
这让李经方来了兴趣。
他抓住时机,抢先以较低的价格在江边买下数百亩荒地,然后再以十几倍的价格卖给英国人。
不出所料,英国人高价买入后,在江边荒地上建船厂,办企业,甚至,还发行起股票。
就这样,李经方通过倒卖地皮发了一笔横财。
第二次,是民国期间。
民国后,瑞典王国的太子来华访问,期间,他收集文物准备带回瑞典,摆放在瑞典国家博物馆。
平日里,对藏书、古玩玉器有特殊雅好的李经方,听说瑞典王子的事情好,发现机会来了。
于是,他与内弟刘晦合作各地购买古董,然后,再高价卖给瑞典王子。
单这一项买卖,据说李经方和他内弟共赚了2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后来,李经方又将自己租界的房屋出租,赚取租赁费,收获颇丰。
发财后,李经方感叹:“没想到,我也有今天啊!”发财后,李经方开始广置房产,他在上海修造了一处花园洋房,还斥下巨资买一下一条有100多幢房屋的弄堂。
除此之外,他在安徽芜湖也有自己的产业,其中,一部分是从其父李鸿章手里继承过来的,一部分是自己置办的。
当然,他还购买了不少公司的股票,可以说,在当时,李经方资产非常雄厚。
6.人生有辉煌,也有落寞,李经方的低谷期是什么样的?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有低谷的时候。
李经方也不例外。
李经方有三儿两女。
长子李国焘是法国太太生下的,长大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毕业后,在邮电部门任职。
次子李国熙年纪不大就病逝了。
三子李国杰,又名乔治,是英国太太所生。
单说,这乔治,不是善茬,平日里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甚至,打起他父亲的主意,他逼迫其父交出家中财产。
李经方感到害怕,他卖掉上海的房子,带着家人逃往大连避难。
在大连,李经方从来不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以字、号向外人介绍自己,所以,人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李姓老者就是清末显赫一时的李鸿章大公子。
在此期间,李家的生活费用主要来自上海、芜湖、合肥等地的房租收入。
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
李经方虽然是逃难,但是,他见多识广,思维清晰,办事非常缜密,没几年,他就在大连置办起丰厚的财产,重新过上了愚公的生活。
1933年,年愈80的李经方,自知时日不久,他立下遗嘱,对自家的财产进行了合理的分配。
得到遗产的人有很多,包括李经方上一辈的老人,李经方的子女、孙子、外孙子,李经方的妻妾,管家等30余人。
1934年,李经方在大连病逝,送回原籍合肥安葬。
他的去世,标志着李鸿章家族一个时代的结束。
他虽然去世了,但是,李氏后代英才辈出,继续在外交、实业、科技、文化等领域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