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真的有秘诀,还是有人故弄玄虚呢?你怎么看?

2023-01-05
8 阅读

书法确实有秘诀。

我们从历代书法大师完全可以得出结论。

我们从历史记载正史中所列二十多位大师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近亲属关系,正因为他们之间得到了秘传,所以得到了书法秘诀,他们写出来的书法就会得到认可,况且一世成才。

在唐朝大书法家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当中提到书法中的笔法从东汉蔡邕开始,经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萧子云、智永等人,传到了五代的杨凝式再到后来的宋朝,就几乎失传了。

而在笔法的传承过程当中,智永是极为关键的一个人物。

他见过的王羲之的真迹最多,也是王羲之的后人,也是最得王羲之书法心法的一个人。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

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

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蔡邕、曹喜等,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钟繇虽真迹无存,但历代奉以为法。

《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

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东晋女书法家。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

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

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

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

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

”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

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

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

”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

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

王羲之少年师从卫夫人,夫人曾在山间以万岁枯藤为喻教导羲之笔法。

卫夫人~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王献之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

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

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二王~智永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

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

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

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

闭门习书三十年。

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

智永~虞世南虞世南,字伯施。

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

他在陈、隋二代为官,初为隋炀帝近臣,入唐后,为弘文馆的学士,官至秘书监,贞观七年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

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后赠礼部尚书,并绘像于凌烟阁,为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太宗曾诏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有《孔子庙堂碑》等作品传于世。

虞世南~欧阳询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

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

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

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唐张怀瓘《书断》云:“欧阳询“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欧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宗圣观记》、《房彦谦碑牌》等等。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

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人了后人所作的若于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欧阳询~褚遂良褚遂良,字登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唐代著名书法家。

《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褚遂良的书迹传世不少,真正可靠确为褚遂良所书的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等几种碑刻。

褚遂良上继欧、虞,下开颜、柳,是唐代书法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褚遂良~张旭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间中进士。

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

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

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

”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怀素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

鲁公(颜真卿)亦为之心折,与师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

他性情疏放,好饮酒,酒酣兴发,于寺壁里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自言“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

与张旭时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

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

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

怀素~杨凝式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癸巳人、杨虚、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

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唐末门下侍郎杨涉之子。

杨凝式为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进士,官秘书郎。

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多次因心疾而难以履职,授闲散官职。

又因其性情狂傲纵诞,有“杨风子”之号。

累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太保等职,世称“杨少师” 。

杨凝式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清人李瑞清以其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

宋人将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杨”。

“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

今传世书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等。

亲墨题记:中国书法做为国粹,历经三千余年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以独特的魅力傲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值得中华子孙引以为自豪,值得我们弘扬和传承。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