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把兵力最强的三镇送给安禄山这个外族人?
这与唐朝初期的制度有关,初唐到盛唐唐朝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出将入相。
唐朝初期,镇守地方的一方大将,如果立了军功,下一步就是进入朝廷当“宰相(唐朝宰相同一时期有多位)”。
大将+军功=宰相,也就是说只要“大将”得了相对应的军功,他的下一任就是回朝廷当“宰相”,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否决这项任命。
其实在唐朝初期“文臣与武将”是不分的。
唐朝初期的社会风气是“重武轻文”,这种风气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中原建立政权,彼此之间攻伐不断。
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武力是重要的社会安全保障。
上承南北朝的遗风,再加上北周的改革,唐代官制中文武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凡统军西征,建立功勋,或久驻边庭,都可以因功拜官。
这种可以迅速提高身份的途径对于当时的非门阀势力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因此朝廷每次募兵,“百姓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
可以唐朝从“武”上升社会居次的通道相对简单,而对“文”就不怎么重视了。
所以“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写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
就这种对“武”的重用,造成关陇集团“重武轻文”的态度,所谓“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比如唐太宗时的李靖,李绩,侯君集等,唐高宗时刘仁轨,娄师德等都是军功拜相。
简单地说,就是在外有军功的大将,升任“宰相”,他的“资历”会稳压其它非军功出身的宰相一头。
这是唐初默认的规则,就是皇帝也改变不了。
但是,“出将入相”也是有基础要求的,就是“唐人”,不能是蕃将。
所以历史给出的原因是李林甫为保住自己的相位,不让唐人撑军,而是交由蕃将撑军,这些蕃将即便是立再大功,也不可能做宰相。
开元中,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 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帝以为然,乃用思顺代林甫领使。
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林 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然而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而现实原因是,唐朝富强之后,重武之风颓废,且科举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并不想去苦寒之地打仗。
文臣宠遇优渥,而武将日益受到冷落,所以盛唐时“时承平日久,议者多谓中国兵可销,于是民间挟兵器者有禁,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
”武职也就给了蕃人做,蕃人地区险恶之地,社会发展水平低,而唐朝给的待遇是相当吸引这群人的。